英国伦敦大学罗伯特·伊格斯通教授来我院讲学

发布者:刘欣欣发布时间:2019-11-12浏览次数:1109



1112日上午,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罗伯特·伊格斯通(Robert Eaglestone)教授莅临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为大家带来了题为“Literature, Ethics and Memory: from Levinas to Arendt(文学、伦理记忆:从列维纳斯到阿伦特)的讲座。讲座由文学研究院张和龙教授主持。

伊格斯通教授从文学伦理记忆基本概念出发,阐释了三者之于社会的普遍意义,以及三者之间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认为文学的伦理意义是文学的基本内涵,对文学的伦理解读关乎人的身份构建,而个人的记忆又和集体记忆紧密相关。原因在于,集体记忆为个人记忆提供了回忆的空间和框架。通过对文学批评中常见的两种模式,即历史主义与形式主义、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介绍,指出无论何种模式,文学批评都以不同的方式和伦理相关联。无论是海德格尔所关注的“自我”,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关注的“他者”,还是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关注的“我们”,在文学上无一不体现了不同的伦理诉求。

伊格斯通教授借用列维纳斯对“言说”(saying)与“所说”(the said)的区分,强调文学批评的意义在于通过批评使一切的“言说”转化成“所说”,并据此追溯个体和集体的历史,从而达成批评的伦理意义。在分析阿伦特所著《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一书时,伊格斯通教授着重分析了阿伦特在该书中提出的文学“讲故事”(story telling)功能,以及该功能背后具备的伦理意义,因为“讲故事”不仅关乎故事本身,更是对世界的重构。作为记忆储藏空间的文学,就是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创伤(trauma)得以释怀,最终达到个人与世界的和解。阿伦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文学作为构建意义、记忆空间和世界塑造等方面的功能,深入阐述了从列维纳斯到阿伦特对文学、伦理和记忆的不同态度,并系统探讨了文学批评中最常见的问题,耐心回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让大家受益匪浅。

伊格斯通教授是英国著名文学研究专家,其研究兴趣包括当代小说、文学理论、欧洲哲学,以及大屠杀和种族屠杀叙事等。已出版和编辑出版各类学术专著20部,发表论文100多篇。(文学研究院邹笃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