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巴金故居举办了系列读书活动,以纪念前辈作家。巴金故居的主题讲座品牌“憩园讲坛”从2016年创办至今已举办过42场讲座,每年有侧重性主题,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为主讲人,从作品出发,引领读者精读作品。2024年8月16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助理研究员张煦作为受邀学者参加以“漫谈《往事与回想》”为专题的憩园讲坛,同期受邀的专家还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本次讲座由巴金故居常务副会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主持。
《往事与随想》是俄国作家赫尔岑所写、巴金先生和臧仲伦先生合译的长篇巨著,是巴金先生一生中翻译的最后一部作品,也启发了他晚年《随想录》的写作,被巴金称为“自己的老师”。由巴金先生牵头翻译的《往事与随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成长,而此次讲座正是围绕赫尔岑这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去探寻中俄两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源头。
张煦指出,赫尔岑的这部作品是俄国文学史版图中不可取代不可或缺的一块,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就不会对巴金先生超前的文学眼光和独到的文学品味有所体会。《往事与随想》在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具有的一个过渡性、连接性的作用:在普希金所引领的诗歌黄金时代与托尔斯泰比较传统的长篇小说写作,和1860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性的幽微洞察的时期之间,赫尔岑出现了。除此以外,赫尔岑小说一个区别于同时代小说的点在于,他的议论本身是作品的一种底色,它是以作家的思想性为主线来勾勒起所有别的内容的。
王宏图认为,《往事与随想》是理解巴金作品的一把钥匙,一个入口。很多人对巴金的印象是《家》《春》《秋》,是反抗旧社会大家族,但从这部书的翻译可以看到巴金与19世纪以后西方许多思潮之间的隐秘联系。另外,他还指出巴金与赫尔岑在精神气质上的一致性导向了这部作品的翻译成功。
主持人周立民从这部作品背后的翻译故事出发,为本场讲座做了总结。他说,翻译工作与写作工作一样,伴随着巴金先生的一生,这部书的翻译也见证了他晚年的思考和体悟。与此同时,这部书还体着中国译者之间深厚的感情,巴金先生和臧仲伦先生之间彼此敬重、互相支持的同行情谊令人动容。
讲座持续了两个小时,其间在座读者反响热烈,纷纷就讲座主题向嘉宾提问,共同探讨感兴趣的文史话题。此次讲座的内容节选登载于巴金故居微信公众号上。
撰稿人:张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