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师生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刘欣欣发布时间:2024-08-22浏览次数:10


大会开幕式


2024816日至20日,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大连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葡萄牙、巴西等10个国家近200所高校的4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届年会主题是“新文科建设与跨文化视阈中的比较文学”,设有20个分议题,并设置了“名师面对面”青年论坛和“中国科幻的出海与还乡”“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两个特别论坛。我院宋炳辉教授、张帆教授、胡荣副研究员、张若一副研究员、成桂明助理研究员参会,宋炳辉教授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刊之一《中国比较文学》主编,主持大会第一场主旨发言与特别论坛“中国科幻的出海与还乡”,并作分会场报告;张帆教授、张若一副研究员作分会场报告;胡荣副研究员、成桂明助理研究员为《中国比较文学》编辑,参会进行相关学术考察活动。我院博士研究生汪晓慧、硕士研究生郭思聪也参会并做分会场报告。

817日上午9点,宋炳辉教授主持第一场主旨发言,以及提问与互动环节。宋炳辉教授对叶舒宪教授、张隆溪教授的主旨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并组织与会学者向报告人和其他专家提问,进行互动。


宋炳辉教授主持主旨发言


817日下午,宋炳辉教授、张帆教授参加大会第六分论坛“世界文学的概念、问题和谱系”,并作学术报告。宋炳辉教授的题目是《世界文学的语义分析及谱系研究的可能性》,他指出,作为与民族文学相伴、相对而生的关系性概念,“世界文学”是人类文学演化到特定时期才出现的文化概念,其所指当然也是文学历史演化的结果。因此,与漫长的人类文学史相比,“世界文学”不过是文学历史中的一个阶段性文化事件。世界文学的谱系研究,应努力推源世界文学概念的历史发生,描述和人类语言文化的复数状态相对应的文学观念的发展历史,更应在多元文化时空中揭示文学的跨文化对话功能,和一种动态的、面向未来种种可能性的文化创造功能。

张帆教授的题目是《“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流变谱系》,她认为,“中国故事”作为叙事蓝本,在世界文学中流传变异,成为集体想象的产物,彰显出文学审美的通约性。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知识生产,成为一种反思性力量,参与和影响了世界文明的整体性构建。以“中国故事”对世界文学进行介入式研究,旨在重建一种新的历史与理论视野:即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语境中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国故事”的世界谱系,归纳“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方法论,探索具有世界性的中国话语机制

第六分论坛“世界文学的概念、问题和谱系”合影


818日上午,张若一副研究员参加大会第一分论坛“比较文学与‘古今中西之争’”,并作题为《中西经典历史书写中的英雄形象比较研究:以<史记><旧约·历史书>为中心》的报告,他以中西历史书写传统中的代表性著作《史记》与《旧约·历史书》为考察文本,围绕英雄形象这一主题进行论述,在细读相关文献原文的基础上,归纳其形象的基本范畴与塑造技法,并充分结合编纂者司马迁与“申命史家”所处的历史语境与创作动机,进一步揭示两者所塑造英雄形象的深层差异及其文化动因,由此为“古今中西之争”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可行案例。

第一分论坛“比较文学与‘古今中西之争’”合影


同时段,汪晓慧同学参加大会第五分论坛“智能社会与数字文明”,报告题目为《后人类会有怀乡症吗?》,她认为,作为“后三体时代”最值得关注的新锐科幻作家之一,糖匪的小说涉及到当下科幻文学诸多公共母题,呈现出极具辨识度的文体风格和自由穿梭于不同维度的无界想象力,她从糖匪小说集《奥德赛博》中的同名小说出发,认为作家以“怀乡”(nostalgia)作为关键词,以返乡和怀旧两种不同维度滑入当代性不可见之褶曲中,将宏大的叙事史诗《奥德赛》重述、延伸、挪用、改造为幽隐的后人类寓言“奥德赛博”,同时以陌生化的日常科幻美学突破既定科幻文类范式。

第五分论坛“智能社会与数字文明”合影


818日下午,宋炳辉教授主持大会特别论坛“中国科幻的出海与还乡”,与特邀嘉宾宋明炜(美国韦尔斯利学院教授)、吴岩(作家、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严锋(复旦大学教授)和冯原(作家、南开大学讲师)对谈,围绕中国科幻文学的蓬勃发展、海外译介与传播,以及对国内文学与文化创作的进一步影响等话题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讨。


宋炳辉教授主持大会特别论坛“中国科幻的出海与还乡”


819日上午,郭思聪同学参加大会第六分论坛“世界文学的概念、问题和谱系”,做题为《缺失的版图:论伦敦笔会(1921-1945)的世界文学空间构建》的报告,她认为,1921年成立的伦敦笔会将文学与普遍人性关联,视其为人类相互理解、维护和平的途径,提供了超越性的“文学共和国”想象。其发展过程中,文学联邦的版图在现实中不断延伸,也展现了这一想象里中心与边缘的定位。伦敦笔会对地理方位的描述同殖民话语、欧洲民族性话语互动,与处在知识联邦边缘的中国笔会相对照,展现出对文学意义的单方面阐释与其形象的自我塑造。

经第十四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大会选举,宋炳辉教授再次当选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2014—2021年曾担任两届副会长)兼常务理事,负责组织工作,张帆教授、胡荣副研究员新当选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



大会合影



文:张若一

图:第十四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务组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