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松山教授纵谈中西价值观与跨文化对话方法论

发布者:刘欣欣发布时间:2018-11-02浏览次数:412


 
卜松山教授
讲座现场


20181031日,德国著名汉学家卜松山教授应邀来到文学研究院,为“上外研究生学术训练营”文学研究类高端学术讲座第十二讲开讲,讲座题为《中西价值观:对跨文化对话方法论的思考》。讲座由文学研究院副院长周敏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与文学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以及部分留学生聆听了此次讲座,会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卜教授的讲座从文化的定义谈起。综合格尔兹(Clifford Geertz)、韦伯(Max Weber)对文化的定义,卜教授认为价值及认同从属于文化概念的不可视部分,加之文化具有动力性;当我们把诠释学应用于跨文化对话中时常常无法完全走出我们的价值体系、个人经历、历史、阅读及时代精神等相关偏好所构建的预想视域,而极难实现所谓的“视域融合”,跨文化对话中的“理解”事实上形同于另一种形式的误解。卜教授进而深入剖析了跨文化对话中的十种问题以及困境。基于此,卜教授认为实现跨文化的有效对话需要做到以下四点:对我们自身标准的历史反思与自觉;了解对方文化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价值体系的逻辑;寻求共同理念;展现开放的态度与迎纳的意愿。卜教授认为儒教作为一个价值系统,应当与基督教平行讨论。作为制度的儒学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而消失,然而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后儒家价值”,仍然构建着中国社会的伦理基础,这一价值系统中的社会德性与个性观念尤其是“仁”的思想都对跨文化对话的真正实现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卜教授在总结时指出“西方”应欢迎其他文化的知识分子对大家共同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做出贡献。他主张以议定的普世概念(Negotiated Universals)取代所谓的普世价值,并认为借由跨文化对话,双方才可以发现彼此的盲点,在全面感知自身意义视野之时,向对方文化中的意义视野迈进,倘若没有达到融合也至少达到视野的重叠。

周敏教授在总结时强调了“仁”与“同理心”在跨文化对话中的重要意义。在讲座问答环节,卜教授与刘意青教授和学生们进行了真诚的学术互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此次讲座核心议题的一次实践、一种呼应、一个愿景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