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院研究生学术训练营“中外文学研究前沿与方法”博士沙龙第二场纪要

发布者:刘欣欣发布时间:2023-12-14浏览次数:10


 


20231213,由文学研究院主办的研究生学术训练营“中外文学研究前沿与方法”博士沙龙第二场(总第九讲)在松江校区行政楼234/235如期进行。本次沙龙由文学研究院教师成桂明主讲、张若一主持,主题为《文学与思想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方法》。文学与思想史的跨学科研究在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轫之初就已出现,并在近年来得到有意倡导,本次沙龙就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实际作品与研究范例,对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沙龙由张若一老师开场,张老师简要介绍了研究生学术训练营的品牌历史与学术特色,并就本次沙龙的主题背景进行介绍,他认为,思想史是文学文本与读者阐释间的重要阶梯,学界对文学经典的研究与关注,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与思潮语境,这是准确理解文学经典极为重要的实证与意义的坐标。随后,成桂明老师结合自身的研究心得与学术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尽而系统的讲述。

首先,成老师归纳了文学与思想史研究在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历程,其发轫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之初,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和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而在新时期,文学与思想史研究主要由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等学术机构推进,以其推出的《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为代表。成老师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张辉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源教授的研究为例,进一步阐明了论题。

其次,成老师对文学史与思想史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考辨,对文本和思想史进行了分类,前者可分为核心文本(作家的主要创作文本)、副文本(日记、报道、访谈、批注等)和超文本(历史语境、时代精神、政治事件等),后者自20世纪以来主要有三个派系:施特劳斯学派、观念史研究学派和剑桥学派,并分别于上述分类下,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讲解。之后,成老师以张源教授的论文《莎士比亚的<凯撒>与共和主义》(《北京大学学报》20145月)与奥尔巴赫的著作《摹仿论》为范例,对论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就英美文学中感官(sense)与文学的关系、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哲学、科学、宗教等思想观念的跨学科性、研究过程中文学理论与文本间的有机关联,以及比较文学学科学习与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意识的界定与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有效的交流。沙龙在轻松热烈而浓厚饱满的学术氛围中落下帷幕。

(图/叶霖蓁 文/文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