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大学亚历山大·弗拉基米罗维奇·列捷尼奥夫教授“俄国诗歌中的蝴蝶形象”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刘欣欣发布时间:2023-11-30浏览次数:35

 



       20231127日晚7点,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承办的高峰学科建设文学大讲堂系列第13讲,由莫斯科大学教授亚历山大·弗拉基米罗维奇·列捷尼奥夫带来题为“俄罗斯诗歌中的蝴蝶(从费特到塔尔科夫斯基)”的讲座于松江校区行政楼234-235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我院郑体武教授主持。来自文学研究院、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等院系的同学们积极参与了此次讲座。

        亚历山大·弗拉基米罗维奇·列捷尼奥夫教授首先以蝴蝶一词的德、英、法、拉丁语为引,指出在蝴蝶的成虫在拉丁语中为imago,是image的词源。紧接着带领大家品味了不同的俄国诗人对于蝴蝶形象的描绘。首先追溯到19世纪俄国诗人费特的《蝴蝶》,教授提请大家注意该诗元音“А”、“О”的使用与蝴蝶(бабочка)的联系。教授还从诗歌运用的结构,其长句与短句的结构安排形如振翅的蝴蝶,该诗的五音步抑扬格的音韵感与飞翔的蝴蝶亦不谋而合。该诗的蝴蝶形象是自由的象征,同时也是灵魂的象征,人类在永恒的世界中,正如蝴蝶只有七日生命一般短暂,呼吁人们应该珍惜、享受当下。紧接着教授展示了安年斯基的《天然气蝴蝶》,安年斯基是著名诗人阿赫玛托娃的老师,这首诗中天然气蝴蝶隐喻忽明忽暗的灯光闪烁,暗示着焦虑挣扎的内心状态。然后又讲述了纳博科夫的《蝴蝶》,纳博科夫是著名的蝴蝶爱好者、收藏家,纳博科夫发展了费特的传统,运用了许多典故描绘了黄缘蛱蝶(丧服蛱蝶),但不同于费特,纳博科夫的蝴蝶是停驻在状如大理石的白桦树上的。塔尔科夫斯基的《医院花园里的蝴蝶》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该诗中多次出现了“中国”,教授指出中国被俄罗斯认为是遥远的国度,因此隐喻异世,该诗写作于苏德战争结束的1945年意涵生命的告别,蝴蝶与生死联系了起来。最后一首诗是叶拉金娜的《兔年的瓷兔》,该诗写作于1999时逢纳博科夫百年诞辰,该诗与纳博科夫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在诗歌暗指了《洛丽塔》,运用了纳博科夫喜爱的文字游戏等。教授总结出蝴蝶的永恒形象是美丽、柔情,蝴蝶与诗人是相辅相成的。对俄国诗人而言首先是灵魂的象征,而20世纪俄国诗人又丰富了蝴蝶形象,使其意蕴更加多彩、具有生命力,而蝴蝶也不断帮助着诗人进行创作。

        主讲结束后主持人文学研究院郑体武教授进行总结并指出蝴蝶在中国文化中也同样意蕴深远,讲座最后教授就在场学生的问题进行回答,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本次讲座。

撰稿人:冯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