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女,北京人,文学博士,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文系学士(2006)、硕士(2009)、博士(2013),剑桥大学访问学生(2011)。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2013-2015)。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系访问学者(2014)。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圣经》汉译史、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目前已主持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出版专著《语言的社会史——近代〈圣经〉汉译中的语言选择(1822-1919)》,发表CSSCI论文十余篇,并有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主要著作:
《语言的社会史:以1822-1919<圣经>汉译语言选择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主要论文:
《<复仇>其二与耶稣的神人二性》,《鲁迅研究月刊》(CSSCI),2017年第6期。
《灯下再读神盖记》,《鲁迅研究月刊》(CSSCI),2016年第11期。
《寻找适合大众的译本——浅析19世纪后期传教士对<圣经>浅文理译本的不同态度》,《基督教学术》(CSSCI集刊)第13辑
《硬译·衍译·转译:诗歌翻译中的语言政治》,《鲁迅研究月刊》(CSSCI),2014年第9期
《左翼文学场域的运作规则》,《山东大学学报》(CSSCI),2014年第2期
《<惨世界>:启蒙文本的根本性阙失》,《明清小说研究》(CSSCI),2010年第4期
《道德虚无主义的伦理追问 —评尤凤伟长篇小说<衣钵>》,《当代作家评论》(CSSCI),2009年第6期。
《土改与现代民族国家的生成 —重读<暴风骤雨>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小说评论》(CSSCI),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