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术沙龙(第一场)暨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启动会议召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1-03浏览次数:4778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2015年10月17日星期六,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一场学术沙龙在虹口校区会议中心英伦厅隆重开幕。本次沙龙是我校第一场学术沙龙活动,由科研处和文学研究院主办,是文学研究院虞建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美国历史“非常”事件的小说再现和意识形态批判研究》的项目启动会,由文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编辑部副主任王弋璇主持。参加沙龙的有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张耿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郑体武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虞建华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项目组成员,除此之外,来自上海各高校及本校的教师和研究生也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开始,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张耿教授为我校第一场学术沙龙致开幕辞。张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学校对学术沙龙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办好沙龙、开展好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鼓舞了干劲,让大家既了解到当前抓好科学研究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体会到了学校和部门对课题工作寄予的厚望。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郑体武教授的致辞为课题研究提出了建议,并将为项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随后文学研究院虞建华教授,首先做主旨发言《美国历史小说:研究意义与框架》。虞教授在发言中以涉及美国历史上“非常”事件、历史小说等关键词入手,介绍了课题的设计思路和计划,他介绍说,课题将一系列“非常”事件及再现事件的小说串联起来,展现一条贯穿历史的路径,揭示数百年来美国国家政治意志和法律对边缘群体实施的权力压迫,通过研究比照小说的个人化陈述和官方历史的宏大陈述,把小说叙事看作边缘之声的代言,看作对抗权力话语的制衡力量,结合书写者的叙事策略,研究作家如何试图修正既定的历史叙事。 接着,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美国历史“非常”事件的小说再现与意识形态批判研究》课题组部分成员依次进行会议主题发言。四川外国语大学曾传芳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廷佺教授、上海大学尚晓进教授、上海大学曾桂娥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徐谙律博士分别就“话语的角力场——评威廉•斯泰伦的《奈特•特纳的自白》”、“在文学中守护历史:厄德里克文学作品的非常事件”、“塞勒姆审巫案与霍桑的乌托邦批判”、“9/11文学的历史书写与阐释”、“ 政治遗忘中的话语博弈——黛安•格朗西与‘血泪之路’的记忆再生产”的主题分享了各自的学术学术研究进展与心得,对课题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做了交流汇报与具体展示。五位发言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具体案例入手讨论课题研究的具体切入点和方法。虞老师以高屋建瓴的视角,让与会者在历史和文学的共舞中,了解到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文学研究“惯例”的别样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是文外的,也是文内的;是历史的,更是文学的;是共时的,也是历时的;是文学的,也是美学的,是一片崭新的学术领地,每位参写者都为课题的撰写充满期待。各位发言人还与到场的校内外教师、博士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深入的交流。 研讨会最后,虞建华教授作总结发言。针对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虞建华教授认为,该课题的独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首先课题是对历史与文学进行互文解读。打破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传统二元对立,对历史的宏大陈述和小说的美学再现之间的互文关系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宏观视野上历史文化研究和微观层面的文本分析,在不同话语的联系和碰撞之中逼近历史的本来面目。其次,课题为整体关照美国历史提供再思考。把选定的“非常”事件作为观察点,通过研究其文学再现,凸显事件之间的连贯意义,揭示背后的权力推手,意在梳理出美国文化的内在谱系。再次,课题旨在凸显文学在历史重构方面的作用。强调小说家的政治介入,把再现历史的小说视为作家参与言说历史、打破线性叙事的一种介入性举措。最后,课题结合了文学的文化政治功能与美学价值。可以说,该研究是当今文学研究“文化政治转向”趋势的一个具体实践,在不忽视文学的美学价值基础上同时注重作品的语言艺术及作家所采纳的叙事策略。他最后高度肯定本次会议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强调多样化学术交流和研讨形式的必要性。 本次研讨会是我校学术沙龙活动的第一场,学校对学术沙龙活动非常重视,学校领导对沙龙的举办给予了认真指导,提出了明确要求,此次学术沙龙活动的成功举办必将推动我校学术活动的陆续开展,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为完成我校“十三五”规划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