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五日下午,上海大学中文系王培军副教授接受我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化”青年教师创新团队的邀请,作客虹口校区,在文学研究院会议室带来了题为《钱锺书与鲁迅》的讲座。王培军副教授学殖深厚,于中国古典文献学、清代诗学、钱锺书研究诸方面用力甚勤。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他以清晰的条理、深入的分析,探究了两位文化巨擘在表面的不同之下,有着哪些观点、思想、言论的暗合。“白驼山上毒物,碧海波中药师。欲说使君与操,请看鹤骨龙姿。”讲座开篇,王培军拈来四句,机杼独出,饶有趣味。以小说人物相喻,因其形象,为后文作了极好的引子。在他看来,鲁迅森严冷峻,酷似老子,是“仁者”、“玄虑之人”,其为文,犹“汉廷老吏”;钱锺书快乐潇洒,逼肖庄子,是“智者”、“明白之士”,其为文,如“东方正谏”。但尽管为人作文风格扞格,两位大师却在诸多问题上“英雄所见略同”。首先,在对金圣叹的看法上,鲁迅与钱锺书颇为接近。虽然有林语堂、胡适(认为金乃“十七世纪文化怪杰”)、周作人(《谈金圣叹》)的推重,鲁迅视金圣叹改定本七十一回《水浒传》“惟于字句小有佳处”,评价不高。而钱锺书在其《管锥编》中的看法于此接近,“小知间间,颇可节取”。其次,对嵇康的看法两位大家也有所暗合。在通常情况下,一般学人皆扬阮籍而贬嵇康。鲁迅偏偏不以为然,写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将叔夜置于嗣宗之上。这又与钱锺书后来的文章不谋而合。钱认为阮嵇并称狂士,然阮之狂,乃“避世之狂”,嵇之狂,乃“忤世之狂”。前者虚伪,后者率真,高下立见。其三,两位大师虽然看似风格不相侔,在言论上合辙之见却是不少。如都说过类似于“打不过就入伙”的话。另外,两者的共同点还有对李贺诗歌的喜爱,对章士钊的轻蔑,对扬雄的讥刺。在考证方面,亦有过“撞车”。列举了两家的诸多相合之后,王培军将话题转向钱锺书涉及鲁迅的具体言论。据他考察,此类言论屈指可数。总体而言,钱对鲁迅的评价比较有保留,嫌其小说“短气”。而在对《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的看法上,两家又是大不相同的。在讲座的最后部分,王培军推荐了范旭仑与胡河清关于钱锺书的著作,供感兴趣的老师、同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