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栋教授讲座:关于神性与艺术的思考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6-19浏览次数:10888
应文学研究院邀请,2010年5月24日下午,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的顾明栋教授为上外师生作了一场题为“The Divine and Artistic Ideal:Ideas and Insight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hought”讲座。讲座由文学研究院副院长、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査明建教授主持。
为了揭示了神性与艺术理想的关系,使听众领略古今中外各家观点的碰撞与交融,顾教授首先从中国和西方文学思想中神性的概念切入。
神性,简言之为“神”,这样一个既贴近生活,又远离生活的概念,究竟该如何界定?顾教授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艺术理想境界就是“神”。柏拉图认为,真正美好的诗歌非人力可为,皆是神作。宋代严羽也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我们研究中西文学中有关神的论点,目的在于探索神性的观念是如何被运用的,从逻辑分析方面获取艺术创作与神性关系的理性认识,对来自两种传统的认识进行重新概念化,了解一件艺术品通过哪些方式进入了艺术理想的神性境界。
顾教授接着阐述了神、自然与艺术理想的关系。在中西方传统中,神在艺术中的概念都经历了从直觉性的描绘到逻辑性概念化的进程。人们关注的重心也从个人化的神转移到了非个人化的自然,从神性的创作者转移到了人性的创作者。由柏拉图的表象与真实的二分法以及三重世界的概念,顾教授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模仿是否能抓住事物的精髓?”柏拉图认为,艺术媒介是有其局限性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柏拉图与中国思想家的核心分歧:柏拉图认为人力不能与神匹敌,艺术天赋皆是神之惠赐;而中国人认为一个艺术家就是一尊小神,他有能力把握客体表象的精髓。柏拉图过分强调二元对立,遭到了后来学者的质疑。自亚里士多德以后,西方学者开始逐步意识到神性真实与物质表象没有泾渭分明的绝对界限,暗合了中国人神相和的美学理念。在亚氏摹仿说的影响下,西方学者认为诗人是“次神”,至少能够创造出一个镜像宇宙,把握住反映真实的幻影。
那么,中西方的概念是在哪里交汇的?这又回到了对“神”这个概念的理解和阐释上。神在中国文化中有神仙,精神,精髓的含义。通过列举一系列中国古典典籍中有关神的描述,顾教授发现了中西文化中令人惊叹的巧合之处——中西方神话中至高无上的神祗都是雷神。这源于原始人类对雷鸣闪电等自然神秘力量的本能敬畏。不同的是,中国人倾向于用诗来动天地,感鬼神;而西方人认为诗是神灵所赐的恩典。如果用理性术语来说,神也是天地间之灵气,顾教授将其总结为一种范畴,这种范畴产生于对人或物内在的客体精粹的主体认识。西方浪漫主义思想家也有类似的观点。例如,谢林的永恒理念与刘勰的神性原则便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说,中西方关于神与自然的观点在这里有了一个共同的概念基石。
顾教授为我们进一步讲解了美学理想意义上的“入神。”在顾教授看来,中西两种传统都兼顾了艺术家的主体神性和被表现物的客体神性。不同的是,中国人认为两种神性融为一体,不分彼此;西方人认为两者仍是各自为政,彼此分离。当一件艺术品达到主客体两种神性统一的创作境界时,我们便可认为它“入神”了。一个艺术家通过他的艺术品创造了一个可供美学欣赏的无限空间,他本人也进入了神性王国,拥有了神的地位。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顾教授在回答问题中表达了他对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应具备的学术姿态的思考。他认为,即使是海德格尔这样的哲学大家在提出自己的重要思想时也深受中国古代佛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树立民族自信心,避免理论方面的殖民化倾向。顾教授的讲座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听众深受启发、受益良多。参加此次讲座的还有文学研究院院长虞建华教授等。(研究生部 许原雪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