査明建教授主讲思索讲坛百讲《讲座与大学文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5-22浏览次数:9650

     1.jpg.jpg

3月31日,思索讲坛第一百讲,暨第六届“重建巴别塔”外语文化节开幕式在图文西厅隆重举行。

历经五年风雨,思索讲坛已成为一个集讲座、沙龙、杂志为一体,并逐渐成熟壮大起来的组织。将思索讲坛一百讲与外语文化节开幕式相结合则体现出独具上外特色的校园文化。

讲座由六位嘉宾主讲:查明建、罗雪梅、张绍铎、高健、赵弢、忻炯俊,嘉宾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对“讲座与大学文化”的理解,并在随后的现场讨论环节中慷慨激昂地对如何建设更好的校园文化提出了睿智建议,同时也解答了现场学生的提问。整场讲座共持续了4个小时。

六位在同学心中具有较高威望并充满亲和力的老师,用他们亲切的话语,直率的解答,充满智慧的解读和平等的对话理念,使得一百讲纪念讲座成为了师生互动的最好平台,不少同学纷纷表示通过这场论坛,他们看到了上外充满学术思考的另一面,也在平等交换意见的过程中进行了深入思考。

讲座在一部记录思索成长历史的短片中拉开帷幕。校团委副书记朱鸣华上台致词,表示对思索讲坛与外语文化节高度的评价与对上外未来的期望。

现场,校团委还将五年来收集的,带有各位主讲人对上外学生亲笔书写期望的书籍赠与校图书馆。每本书的扉页上,都留有作者对上外学子充满期许的话语。这些书籍将有机会在学校的阅览室中为全校学生所览。

 

“大学离不开人文”

——文学研究院副院长  查明建

 

有人说,大学是十八载寒窗苦读后社会给我们的犒劳;

有人说,大学是一个让我们有足够时间来思考四年以后人生的缓冲期;

也有人说,大学给了使我们如海绵般汲取知识的条件;

是的, 中国文字的繁荣让我们可以给大学任意一个字面上合理的定义,但若透过现象挖掘内部本质——那么大学就是一个修道观。

何以言之?

大学是一个令我们得以不断丰富自身内涵、使得学有尽而知无涯的一个舞台。它极其慷慨地让我们有了延续生命的权利。

大学应当秉持着六个理念:自由,独立,人文,科学,创新与批判。在这六大理念中,尤其重要的是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这不仅是大学的本质,更是组成一个完整的大学文化的核心元素。古语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不是人文,当然也不是大学所应当教授给我们的理念。否则,听说闵行区高楼倒塌,钓鱼执法,山西疫苗,福建儿童被杀,我们何以漠不关心?何以无动于衷?所谓的人文,不该如此。

罗素说,这世界上有三种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生活——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和对人间苦难的巨大悲悯。只有当每个人心中都秉持着人文情怀时,我们才能相信这个民族有了希望。

上外的校训是“格高致远,学贯中外”,然而大学文化的体现靠的是口号或是校训吗?当然不是,老师和学生的言行才是其文化的具体表现。而学生的自身发展,客观上仍旧离不开大学给予的文化滋养和鼓励。

在课堂上,老师传授肤浅平庸的东西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表,放在最前方的就是德行,其次是其本身的学术技能。而师者的人文情怀是可以言传身教的。

在课外,讲座则可以培养学校的文化氛围乃至人文氛围。有言曰:看一个大学的好坏,从这个大学办讲座的数量和层次便可见一斑,因为它们可以反映一个学校的文化和它的精神状态。

在国外,尽管大大小小的讲座名目繁多,但是总归而言逃不出两类——学术类讲座和人文类讲座。学术类讲座是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示,人文类则是对现实问题的剖析。在上外这个以文科为主流的特殊环境下,又该如何建构上外的校园文化,如何发展特色讲座?

我期许的是,少举办一些过于实用型的讲座如提高英语口语,而应该多举办些能够体现思索思想性、人文性、学术性的讲座。

我们可以期待,在这种文化熏陶下的学生会带着深厚的人文情怀走上社会,不同流合污。我们会成为一束火焰,照亮被遮蔽的理想情操;我们会成为一股清泉,涤荡污秽腐朽的社会心灵;我们会成为一缕清风,用我们的知识和人文情怀优化社会风气——最终使得这个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公平,也更加美好!

这样,即使当我们垂垂老矣,也会想起上外的大学文化,想起大学里的思索讲坛,想起自己曾读过的被人文充实了的大学生活时。我们不会郁郁而终,而为自己成为了一个有着人文风度、人文气度的社会精英而满怀欣喜。

李开复说,世界因你不同。做到“有你与没你有很大不同”,这同样这也是我们的目标。面临当今的社会环境,不要去抱怨,因为我们能做的有很多。我们可以从自己开始,一点一滴地改变,然后改变身边的小环境,继而去影响大社会。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可以竭力去思考、去追求,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培养高昂的人文精神!

 

“我在上外属于非主流”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教授  罗雪梅

 

我知道数学是很多同学怕过、躲过、恨过的一门学科。甚至有些同学进上外就是为了躲数学。但是,当你必须要去面对的时候,你只能去攻克它。当然也有同学喜欢数学。令我非常感动是,曾有同学告诉我,他们为了上晚上的数学课,一大早就要去占座位,生怕去晚了坐不到前排位子。

在大学四年中,你本有机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请珍惜大学四年的每堂课中的每一个课时,让课堂发挥最高的效率,并且抓住课堂外能够提升自我的每一次机会。

大学四年,然而真正意义上只有三年。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因发现时间的紧迫。在次,我对四个年级的同学都有一些建议。

大一的同学不能松懈,要把学习基础打好,切不可误信那些高中老师关于大学的“安逸”之说;大二的同学要开始考虑出国、考研或者就业的问题了,并为其打算做足充分的准备;大三要进一步实施大二的计划并且开始一些竞赛、实习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大四的你们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可以常到图文看看书,弥补自己所缺的知识。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实并不枯燥难学。它与艺术不分家,尽管数学的美总是被众人所忽略。

数学和诗歌不分家,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正是极限在诗歌中的表现?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耶稣的头在中心,而他的双臂则恰巧位于对角线上,这难道不是数学在艺术中的体现?在建筑领域,帕特农神庙,金字塔的构成也以数学中的黄金数为基础。自然界中霓和虹的形成、与花瓣数目息息相关的斐波拉契数列,以及乐器中三弦的比例如何不体现出数学在其他领域创造的无穷的美?

数学是一门有益、相关、特殊的艺术,是美学四大艺术之一。它美而不华,如同一棵古树一般在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欣欣向荣、枝繁叶茂。

今天到场的同学随我一起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于快乐中了解到数学的美。当然,除了自然科学,同学们也要利用好大学里的第二课堂——讲座,不断地学习新东西来充实自己。

 

 

“思索本身需要被思索”

——英语学院讲师  高 健

 

何为思索?对于学生,学习的过程便是一种思索。

好比在科技领域,每一种发明、每一种技术的产生都是一次伟大的思索。然而,仅仅停留在技术进步的思索,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人类而言,真正深刻的思索需要面向本质展开,而开展这些讲座的目的也在于使更多的上外学子拥有深入本质的思索。

然而,单纯地懂得思考是不够的。如果思考脱离时代、脱离维度、脱离语境,那么我们的思考便只停留在“随便说说的想法罢了”的阶段。在此意义,我们更需要面向本质的思考。

那么,究竟何为“本质的思考”?

首先,本质的思考需要将诗与思的结合,即艺术与思想的结合。在古希腊,人们一度通过戏剧来思考,直到苏格拉底与柏拉图这两位西方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的出现,哲学开始引领时代的步伐。柏拉图在早期认为,诗歌是迷惑人心情的事物。而在晚期,当他的思想走向成熟,他纠正了自己的说法——诗歌可能比哲学更有意义,它能够更便捷地促进问题的根本。正因如此,在当今的思考中,我们应该为诗歌和艺术腾出必要的空间。

其次,本质的思考需要将思想与现实的苦难相结合。当今校园,有多少学子关心着公众的苦难?关心时代当下的苦难?如果我们不曾去关心现实的苦难,那么我们的思索价值何在?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将最真切的思考给予当下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这样的思索才有价值。

第三,本质的思考需要具有历史性。古人与今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但若使思索脱离历史语境,脱离历史文化的传统,脱离历史文化的基质,那么思索毕将失去价值与生命。

切莫将思考估得太高。思索讲坛的作用以及思想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马克思在揭示世界本质时提到两种问题——实践的问题与抽象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无法摸清思想的界限,那么他与思想本身相距甚远。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思想。海德格尔认为,当代已经没有思想,但若当代仍有思想,那么我们要做的,便是守护思想——守护诗和思,守护生命本身的思与生命中感性的艺术。

正如帕斯卡尔所言。人是什么?人是一颗苇草。但人是一颗会思想的苇草。若要消灭它,不需要所有的力量,一滴水、一口气都能要了他的命。但是,人比起大过他千百倍的自然而言,是有尊严与意义的。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我们还能思考。

 

“让人文教育之光芒普洒上外校园”

——校图书馆馆长助理 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 副研究员 张绍铎 

 

能够站在思索这个讲坛上,在前几位智者后发表一些言辞,我的感到很荣幸。

当今社会中,人们对“学以致用”颇有误读。在外语院校,同学们大多以外语为专业或者精通外语。然而在1949年之前,中国没有‘外国语大学’一说。

今日口口相传的外国语大学实则类似过去的教会大学。49年以后设立的外国语大学,学制是否是从苏联借鉴过来的,我没有研究。但49年以前的中国是没有外国语大学的,有些相似的是教会大学,其中最著名的是燕京和圣约翰。过去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坐落于今日中山公园旁的华政校园。学校分了文、理、农、工、医五个学院,培养出了顾维钧、林语堂等许多的学者。

我曾经在日本留学,日本拥有东京外国语大学和大阪外国语大学(后归入国立大阪大学成为其中的一个学部)。我发现了日本的外国语院校和上外的很多不同之处。

第一,像东京外国语大学会开设一些诸如乌尔都语、尼日利亚某个部落语言这样的亚非语种的课程作为选修课,会不定期的招生,只要有一名同学对于这门课程感兴趣就可以开课。他们还会进行一些集中讲议,让外校的老师在一段时间内给本校同学连续上课以提供给学生多元的选择,与此同时弥补师资力量的缺乏。

第二,日本的外国语大学2000年以来的博士论文选题有50%是对于社会学、哲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他们的学生会关注一些在我们看来是不实用的问题,例如1945-1949国共两党关系研究、蒙古马毛色研究、20世纪90年代的中越关系等等。在一些与语言文化相关的选题中,也会关注别国甚至已经灭亡的语言。而上外的学子往往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太过于强调“用”而忽视了“学”。

第三,“诚以正心,格物致知”。上外自身确实有不足之处,然而同学们可以通过一些通识教育的选修课和思索讲坛这些平台来探讨一些当下看起来没有用的话题。我们不应该为了就业而选择大学,大学的意义也绝非在此。

多为语言专业出身的我们,积淀太过薄弱,也太过于注重语言,反而对于一些专业的培养讲求短、频、快。然而,在大学四年中,我们实则应将关怀的范围扩大,追求得更深更远。在上外,过多学子将语言视为一种工具而非一门真正值得去研究的专业。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及自己的英文水平好,但对中文却半通不通。为了弥补自己的缺点,他唯有从看《红楼梦》这些名著开始,靠自己自学苦读来弥补不足。上外学子亦然。除了学好外语外语,你们但更应该像林语堂先生那样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人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但首先,你们就应该从读万卷书开始。

 

“以读书之积淀铺陈人生之韵华”

新闻传播学院 副教授 赵 弢

 

有一个问题曾经困扰过我,为何英文中的大学是“university”?查阅了许多字典后,我发现了“university”与另一个词“universe”的联系。可见,大学之学问可囊括整个宇宙。

其实我对思索讲坛耳闻已久,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能上台——直到此时此刻。如果有人问我,你为这次讲座准备了多久?我会回答,准备了三十多年。

有人说理论枯燥,不如直接学习技术来得实际。实则不然。技术只是一个浅层面。学子们之所以来到大学,更重要的去学习如何做人,学习并懂得真切地关心社会。

如今的大学教育的确存在诸多问题。但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激励着我们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并争取改变这一现状。

大学并不意味着安闲自在,而是一个懂得关注社会之人的聚集之所。

圣经中将人比作飞鸟,冲入前方设下陷阱的网,而魔鬼像狮子一般四处寻找猎物。对于每个人而言,我们面前都有许多无形的网,而我们便如飞鸟一般毫无防备。

大学何用?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更是我们寻找幸福之所。当今,有些大学生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而轻生,这令人扼腕叹息。步入大学的我们不仅要懂得如何去学习,更应懂得如何去面对生活。

大学应该有恋爱课,应该教会我们如何寻找幸福。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中不至于茫然无措、迷途失所。如今的大学生不懂得如何与身边的人(甚至至亲)交流。他们漠视身边发生的一切。这样的学子空有知识可却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一个没有社会的人,充其量只是一个自然人。而大学的作用便是将自然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社会的灾难不仅仅是他人的事情,作为大学学子的我们应当关心这一切。

不要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身为上外学子,你们可以做很多事。你们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更应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成为一名中外文化的交流者和传播者。

 

“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的环境”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党总支书记  忻炯俊

 

上外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历来是大家关心的焦点。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一个没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大学不能称之为大学。而遗憾的是,回顾上外十多年,我却无法明确道出上外大学精神之所在。

几年前,在“校园文化研讨会”上,众多老师一起对如何创建上外文化而积极献策。多年走来,一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另一些仍旧存在。无疑,这十多年来上外做了很多文化方面的铺垫。然而,一种思想的孕育需要的是积淀、归纳和总结。这些工作或许就是思索所要承担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校团委或学生会的事,同时也是每个上外学生的使命。需要的是一代又一代学子们的共同努力。

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的环境。文化影响人,与此同时,人也影响着环境。上外学子同每个当代大学生一样肩负着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同时,也肩负这缔造校园文化的一份重任。

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也是每个大学存在的土壤,区别于其他大学的关键。在这个意义上,上外根本不需要去比齐复旦或交大,上外也不必成为复旦或交大。因为,失去了自己土壤的上外就不叫上外。

当然,上外在坚守自己语言类高校特色的同时,也应着眼培养拥有深厚人文底蕴的人才。培养全人(whole person),是任何一所大学都首先要做到的。

最近时间备受争议的中国留学生张磊向母校耶鲁大学捐金888万美元,他的行为虽备受非议,但也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某种缺失。为什么我国大学毕业生没有一个会在成功后发自内心为母校做出些许贡献?为何我国大学没有培养出学生这于母校的深厚认同与感激?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反思与改变的问题。

中国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化的维系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在精彩主题演讲后的师生互动环节中,同学们与老师平等交流,抒发自己的意见与建议。面对众多学子的疑问,六位主讲嘉宾一一细致作答。在现场,作为“思索讲坛”主办单位之一的校团委当场表示,“不论何种形式、何种内容,能够促进大学校园学术文化,只要老师愿意,同学需要,我们就办。”满场的掌声随后体现了同学们对此的深深期许。

师长殷切的寄语和现场同学对于自身发展的呼吁,使得此次纪念讲座真正为思索讲坛提供了“如何继续办好讲座,提升校园文化深度”的方向,同时也让广大师生共同度过了一个真正难忘、温馨的夜晚。(记者:潘嘉男 孙金媛 徐雅怡 沈捷妮 黄佳楠 符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