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日下午,应我校文学研究院邀请,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罗选民教授为师生作了一场题为“Modernity through Translation”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研究院院长虞建华教授主持。
罗选民,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罗教授学术造诣颇丰,先后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国文学评论》、《外语研究》、《外语界》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SSCI和A&HCI收录论文多篇。
在讲座中,罗选民教授谈到,作为中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鲁迅对中国文学运动的贡献是巨大的,评论家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对鲁迅作品进行了阐释,但是相对于他的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在国内的地位和影响,他的译著和翻译观却鲜有学者进行深入研究。罗教授认为,这种现状是由我国目前优秀翻译工作者数量不足,缺少真正理解翻译的人,以及人们对翻译工作的认识也不够全面所引起的。
讲座中,罗教授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化记忆,详细阐述了鲁迅先生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语境下投身翻译事业的原因以及他“硬译、丰姿、易解”的翻译观——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汁原味的语言,明晰地表达作者观点,即要力求其易解,又要保持原作的丰姿。其中,“硬译”在翻译界备受争议,但罗教授认为,“硬译”是一种保持了原文的“风姿”,既表达了字面意义,又传达出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他介绍说,鲁迅一直致力于以文字改造国民性的事业,而翻译,尤其是“硬译”法,可以有力地改造过去铺陈华丽却远离民众的文言式文学,进而对社会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进行深层次改造。针对学者对“易解”的误读,罗教授指出,鲁迅提出的“易解”不是说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是针对当时翻译界的“文言”倾向,反对用带着“之乎者也”的语言来翻译欧美文学作品。罗教授还批判性地指出鲁迅的“硬译”观和“易解”观并非如西方一些名家所述来自歌德、施莱尔马赫等西方哲学家,而是来自于中国汉唐时代的佛经翻译。罗教授在讲座中也谈到了鲁迅的翻译作品在西方的接受情况。最后,罗教授提出,翻译不能仅仅视为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而应用来塑造中国的现代性。出席此次讲座的还有文学研究院副院长查明建教授等。(文学研究院 王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