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庆祝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60周年,文学研究院和英语学院于10月29日联合举行了“纪念方重先生座谈会”。
方重先生(1902.10—1991.3)是我校历史上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古英语专家,乔叟研究专家、翻译家,陶渊明诗歌翻译家,比较文学家,也是我校“文革”前级别最高的教授,曾任我校英语系主任、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方重先生学贯中外而虚怀若谷,成就卓著而内敛低调,一生淡泊名利而孜孜于教书育人、钻研学问。其道德文章,为人为学,模范地体现了“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上外精神,卓然一代宗师,校史精魂。
座谈会特别邀请了章振邦、廖鸿钧、何寅等我校资深老教授,座谈方重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以启迪后学,将方重先生精神发扬光大。
座谈会由文学研究院院长虞建华教授主持。英语学院总支书记李尚宏同志介绍方重先生生平事迹和主要著作。
首先发言的是我国著名英语语法专家章振邦教授。章教授1940年进入武汉大学学习,曾经是方重先生的学生;进入上外以后,又是方先生长期的同事和主要助手。作为学生,他对方先生的教学感受颇深。方先生教学非常严格,要求学生背诵长如“Paradise Lost”这样的长诗;方先生教学重视启发,精讲与自学相结合。方先生执教武大期间,建立了非常齐备的外文图书馆,邀集名师齐聚武大,使得武大外文系全国闻名。作为同事,他对方先生开阔的视野、勤奋的工作、开放的思想、严谨的办学敬佩不已。
廖鸿钧教授是著名的俄语文学专家。1980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语言文学研究所,方先生任首任所长,廖教授同方先生一起共事多年。他以自己的亲身的经历,谈了方先生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重大影响、方先生同夫人叶之臻女士的完美婚姻、方先生提携后进的无私精神和他受到“文革”冲击却处之泰然的大家风范。
何寅教授主要讲述了他与方先生讨论陶渊明诗歌的一段经历。方先生学贯中西,中英文的修养都非常高。但他为了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陶渊明的诗,特意找中文出身的何寅等学者对陶诗逐句讨论,而且让他把陶诗录成磁带,进行反复揣摩。方先生年迈体弱,生活极其不便,但就是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方先生依然乐观豁达,积极地工作。方先生对学问的精益求精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听众。
文学研究院副院长查明建教授的发言标题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一个后学对方先生为人、为学风范的致敬”。他从自己的家乡彭泽谈到陶渊明,从自己对诗歌以及翻译诗歌的兴趣谈到陶诗翻译,从陶诗翻译谈到方重先生的翻译,通过翻译实例比较,探讨了方重先生的翻译无法企及的境界,认为方先生的翻译兼具文学和学术的双重功能,他的翻译超越了文字翻译和文学翻译,而达心灵翻译的境界,也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化境。查教授还介绍了作为比较文学专家的方先生。方先生提出的一些观点,诸如:“中国人搞比较文学,就应当以中国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
最后,英语学院院长梅德明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对方先生进行研究,希望语言和文学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希望我们把方先生的学问传承下去。
我校教师、研究生近五十人参加了本次座谈会。(文学研究院 陈广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