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著名学者王逢振教授于2009年10月14日应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邀请,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后殖民语境下的发明、记忆和空间”的学术报告。
王教授从历史事件和文学现象入手,拨开文化、政治和历史的迷雾,以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为依据,将记忆背后的真相呈现出来。他指出,记忆的再现过程贯穿着权力和权威的影响,并以巴以战争为例说明记忆也是国家操纵民众的一种工具。
王教授认为,多年以来以色列政府对历史上的大屠杀事件视而不见,却在1967年之后建立纪念堂,将这段记忆重新唤醒,其目的在于重塑记忆并对其进行操纵和干预,进而建立民族身份。全球化的时代中,世界变小了,人们正在经历变革最快的时代。这是一个寻根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传统是发明出来的,并在建构出来的集体记忆中获得权威。地理和空间在权力关系的运作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像巴勒斯坦这样一个静止的空间却可以在权力的流动中被发明和操控,因此,地理和记忆都饱含着征服和统治的欲望。
王教授就“后现代”概念界定等有关问题与学者和同学们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并认真地回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王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反响热烈,令听者大为受益,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报告由文学研究院院长虞建华教授主持,副院长查明建教授等参加了报告会。(文学研究院王弋璇)
王逢振教授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著名学者,国际美国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和英国文学研究会的常务理事,曾先后任美国加州大学(UCI)批评理论研究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文研究中心和美国杜克大学批评理论中心客座研究员,多年从事批评理论研究和文化研究,曾多次到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从事研究和讲学。主要著作有《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文化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合著),《西学读解集》,《美国文学大花园》,《交锋》等。文论译著有《当代文学理论》,《时间的种子》,《政治无意识》(合译),《向权力讲真话》(合译),《单一的现代性》等。文论编著有《最新西方文论选》,Dialogues on Cultural Studies(北美出版),《名师讲演集》,《美国大学批判》,《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文化研究选读》,《詹姆逊文集》(四卷),“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已出版37种),“先锋译丛”(11种)等。在国外发表文章多篇,目前正在从事国家重点项目“世界文明通论”(集体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