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
接下来一代的美国作家开始尝试采用复杂的叙事模式来对抗官方神话和政府小说。他们的笔触回旋在隐晦和直接的表达方式之间,艰难寻找平衡点,然而对国家神话的公然挑战往往是出力不讨好。当然也有部分例外,诸如的《汤姆大伯的小屋》、《丛林》之类小说政治小说在1890年到1930年间得到了短暂盛行,但是到了1940年代,随着新批评主义的兴起,政治小说被认为缺乏审美价值而被边缘化。在新批评派看来,伟大作品所蕴含的文本意义具有普遍性和超验性,不应有任何政治意义。
由于现代美国社会对于政治小说或者对“信息”虚构性程度的不确定性,我们也看到上世纪90年代时期,好莱坞对政治小说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直至2001年9.11事件发生以后,大多数对政府小说的笑谈逐渐销声匿迹,电影制作者开始转向更为爱国和怀旧的主题,很多人认为,在国难当头之时,对国家、特别是对政府的政治幽默和批评将会对国家安全和团结造成威胁。9.11事件之后,饱含伤痛的美国人民陷入沉默,社会中的迅速突现的各种危机让人们心中充满茫然、惊恐和愤怒。
为了清楚说明美国人目前所经历的困境,埃
接着埃
他指出大萧条、二战、越战、水门事件及911等许多历史事件宣布了美国式的纯真的结束。最令人感兴趣的地方是美国一次次失去纯真仅仅为了再次寻回它的纯真,虽然真想有时被盲目遮蔽,但纯真神话在美国文化中仍充满活力。梅尔维尔的小说《骗子及其伪装》(The Confidence-Man: His Masquerade)对于美国式纯真的作秀进行了最具哲学性的解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美国式纯真研究最为权威的著作就是刘易斯(R.W.B. Lewis)的《美国的亚当:19世纪的纯真、悲剧和传统》 (The American Adam: Innocence, Tragedy and Traditio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1955)以及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的《激进的纯真:当代美国小说研究》(Radical Innocence: Studies in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Novel, 1961)。其中都谈到了近几十年来的移民大增长和人口统计变化对于美国式纯真神话的新生具有重要作用。9.11事件带来的结果是将人们召回到同一个目标上来,使新移民与美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到一起。
最后埃利奥特教授指出,相对于后现代主义文本描绘美好的未来地球村,许多当代美国小说的中心意旨是返回美国保守性起点,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
埃利奥特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分析了美国文学史上作家和作品对民族主义和现实生活的深思,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艺术性,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欢迎。(文学研究院 王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