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炳辉

发布者:刘欣欣发布时间:2022-01-12浏览次数:22608

            






宋炳辉简历


      FACULTY C.V.


姓名:宋炳辉

职称:教授

办公室:虹口校区6号楼(科研楼)403

电话: 021-35372439

E-mailswsongbinghui@126.com

 Name: Song, Binghui

Title: Professor

Office: Room 403, Building 6, Hongkou Campus, SISU

Telephone: 021-35372439

E-mail: swsongbinghui@126.com


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中外文学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翻译文学。


历年讲授课程:

本科课程: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全校通识);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文学基本理论;文化学概论;

研究生课程:

硕士/中外文学关系史;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外文学经典导读。

博士/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方法论;中国翻译思想史;译介学理论。


学术经历:

1986、1993、2003年先后获复旦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贾植芳教授、陈思和教授。

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2004年晋升为教授。

2009年获聘上海外国语大学首届“211特聘骨干教授”(2009-2012全球招聘)。

2018年聘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

历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研究员、二级教授,校学风委员会委员。


学术兼职: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2014-2021、2024—)兼组织委员会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季刊(CLC)主编,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2014-2023),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茅盾研究会理事、巴金研究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跨学科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上海市世界语学会副会长等。

兼任《国际比较文学》双月刊(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学术集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出版社合办)《文学》《中文学刊》《翻译学刊》等学术集刊编委。翻译研究集刊《广译》(台湾政治大学与深圳大学合办)大陆地区副主编。

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员。

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延边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


奖励和荣誉:

著作论文先后获上海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教育部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上海外国语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多次)、上海市教学发展基金奖(多次)、当代作家评论奖(2007)、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优秀著作奖(2010)、中国当代文学优秀成果表彰奖(2010)、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7)、中国出版协会“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2016)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2018)。教育部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独立)、一等奖(合作2019)等。

1994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14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8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持参与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中韩近现代文学交流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子项:中韩近现代文学的双向译介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文化关系史研究”子项:中东欧国家文化作品汉译刊印资料搜集、整理与编目);

主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选课题: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史研究;

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子项“外来思潮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文论”;

主持上海社科规划项目“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的接受与影响研究”;

主持校级重大科研项目“当代中外文学关系”、校级重大委托项目“世界文学谱系研究”等多项;

参与完成其他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


出版专著:

  1.  《新月与夜莺:徐志摩传》台北业强出版社繁体版1994年8月、上海文艺出版社简体版1994年12月、香港 花千树出版社再版2001年12月、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0修订版

  2.  《都市子夜的呼号:茅盾与上海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2014年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再版

  3.  《网络:你往何处去》(学术对话录)济南 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6月

  4.  《方法与实践: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5.  《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肖像:贾植芳画传》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6.  《追忆与冥想的诱惑》(文学评论集)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4月

  7.  《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国》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优秀著作奖(2010)

  8.  《想象的旅程》(文学评论自选集),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7月,中国当代文学优秀成果表彰奖(2010)

  9.  《视界与方法: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0.  《文学史视野中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以作家翻译为中心》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1.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合著)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6。

  12.  《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以东欧文学为中心》,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第八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

  13.  《谢天振学术教育年谱》,合著,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14.  Studies of Literature from Marginalized Nations in Modern China, with a Focus on Eastern European Literature,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 Ltd. 2024


出版编著:

  1.  《老舍印象》(主编)上海  学林出版社1998年12月

  2.  《辜鸿铭印象》(主编)上海 学林出版社1998年12月

  3.  《徐志摩作品赏析》(主编)海口 海南出版社 1998年10月

  4.  《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5卷本,副主编)陈思和主编,上海 学林出版社1999年8月

  5.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合著,陈思和主编)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6. 上海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教育部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

  7.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谢天振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  《朱自清散文名篇》(选注)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009

  9.  《20世纪中国外国文学翻译史》,查明建、谢天振主编,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10.  《王蒙研究资料》(上、下卷,主编)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

  11.  《中国当代文论选》(副主编),陈思和主编,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12.  《润物有声:谢天振教授七十华诞论文集》,主编,上海 复旦大学2012年

  13.  《当代比较文学与方法论建构》(CCLA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之一,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14.  《大学写作》(副主编),徐中玉主编,复旦博学21世纪大学通用基础教材,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15.  《大学语文实验教程》(副主编),张新颖主编,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16.  《中国现代文学100篇》(3卷,与陈思和联合主编),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17.  《中国当代文学100篇》(3卷,与陈思和联合主编),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18.  《徐志摩译作选》,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9

  19.  《戴望舒译作选》,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9

  20.  《重写翻译史》,与谢天振合编,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出版译著:

  1.  《伍尔夫日记选》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2.  《现代汉诗:1917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美】Michelle Yeh奚密著,上海 三联书店2007

  3.  从《诗经》开始:波西米亚和斯洛伐克对中国文学的接受(1897—1994)&[斯洛伐克]高利克著,《中国文化与世界》第4辑,耿龙明何寅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  《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伍尔芙日记选》(全译本,合作),中信出版集团2024


丛书策划主编:

  1.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丛书”,复旦大学2010年起,10卷,与陈思和教授联袂主编

  2.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复旦大学2011-2015年共24卷,与谢天振、陈思和教授联袂主编,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3.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复旦大学2013-2017年,共26卷,与北京大学张辉教授联袂主编,获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资助

  4.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丛书”,主编,复旦大学2013,第一辑4卷已出

  5.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文库,与张辉联袂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年启动

  6.  “科幻文学前沿”丛书,与宋明炜联袂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年启动。


主要学术论文:

  1. 世界文学的语义分析及谱系研究的可能性,探索与争鸣,2024年第6期

  2. 新技术语境下翻译文化研究何为?外国语,2024年第1期

  3. 世界视野赋予他广度和深度,文艺报,2023年11月27日“文学评论”第二版

  4. 汉语文学谱系与世界文学空间,中国比较文学,202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学研究文摘》2023年第4期转摘

  5.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南京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120-129。《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3期、《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8期重点转摘;《新华文摘》2023年第15期(封面推荐)全文转载。

  6. 唤醒记忆、疗治创伤与生态重建——以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的叙事分析为中心,南方文坛,2022年第5期

  7. 比较文学专业期刊如何因应新文科建设,当代外语研究,2022年第3期

  8. 世界文学的谱系:一个语言地理学的视角,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2年第4期重点摘转,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2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9.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Significance of Medio-Translatology,Medio-translat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Feng Cui & Defeng Li Editors,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 Ltd. 2022.4 P39-48

  10. 新文科时代如何文学?——兼及莫莱蒂的“远读”理论,燕山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

  11. 世界文学里的中国文学论略,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文学》2021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1年第5期摘转。

  12. 中国当代文学如何面对“世界”:莫言的中国评价及其理论误区,文艺研究,2020年第9期

  13. 想象春天:朱自清散文《春》的另一种解读,名作欣赏,2019年第4期

  14. 外来启迪与本土发生:译介学理论的中国语境及其意义,外语学刊,2019年第4期

  15. 接受途径、译介策略与文化价值取向:论茅盾对外国文学的选择与中国文学建构,外语与外语教学,2019年第3期

  16. The Experimental Drama of Gao Xingjian Inspired by Avant-Garde Theatre,Neohelicon, 2019, Vol.46 (1), pp.69-79

  17. 学术史观照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话语建构,山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新华文摘》网刊2019年第9期全文转载

  18. Mo Yan’s Reception in China and a Reflection on the Postcolonial Discourse. CLCWe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SSN 1481-4374,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Purdue University Volume 20 (2018) Issue 7 Article 5

  19. 译介学理论发生语境及其多学科意义,当代外语研究,2018年第2期

  20. 高行健戏剧实验的世界性意义,南国学术,2018年第1期

  21. 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如何面对两个世界,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4期

  22. 南欧经典文学在当代众多的译介,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1期

  23. 对话与认同之际:比较文学的人文品格与当代使命,北京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8年第12期全文转载

  24. 比较文学具有面向未来的开放性,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28日

  25. 中东欧文学中译的滥觞:晚清民初译介史及其特点,中国比较文学,201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7年第5期

  26. 比较文学视野:学科边界的相对性与文学系统的多元谱系,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27. 茅盾与上海文化:兼论作家在政治与文学间的命运选择及其历史遗产,纪念茅盾诞辰120周年论文集,茅盾研究第15辑,2016-08-05   

  28. 薪火承传,建设更好的学术平台与学术共同体,中国比较文学,2015年第3期

  29. 超越文本 超越翻译:当代翻译和翻译研究三人谈,东方翻译,2015第1期

  30. 谢天振叙述年谱,与郑晔合作,东吴学术,2015年第4期

  31. “七锥体”与“百家饭”:读钱锺书的《七缀集》,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5期

  32. 试论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主体性立场及其方法,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33. 从中俄文学交往看鲁迅《狂人日记》的现代意义:兼与果戈里同名小说比较,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第4期

  34. 短篇小说叙述中的现实及其话语力量,扬子江评论,2014年第4期

  35. 《野狐岭》:雪漠的野心与文化方位感,出版人,2014年第12期

  36. “新月”群体的历史命运及其文化贡献,文艺报,2013年5月20日

  37. 陈谦小说的叙事特点与想象力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3期

  38. 陈众议的学术视野与文化关怀,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1期

  39. 一种声音与多种声音,读书,2012年第5期

  40. 作为研究范畴的“世界性因素”,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第2期

  41. 作为文学史叙述对象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

  42.  “拿来”的必要与急切:“新世纪文学反思录”之六,上海文学,2011年08期

  43. 贾植芳的翻译实践及其学术贡献,同济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44. 只要能用得上的,我都不拒绝:王蒙访谈 ,扬子江评论,2011年第4期

  45.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总序,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3期

  46. The reception of East-European Literature in Modern China, Neohelicon, Volume 38, Issue 1. 2011. PP 53-69

  47.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观念及方法刍议,跨文化对话,2010年第 26辑

  48. 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民:多语作家叶君健的翻译与文学活动,东方翻译,2010年6期

  49. 周立波的翻译及其外国文学视野,东方翻译,2010年第5期

  50. 从穆旦到查良铮: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东方翻译,2010年第4期

  51. 王蒙的翻译及其语言才华,东方翻译,2010年第3期

  52. 作为翻译家的贾植芳,东方翻译,2010年第2期

  53. 中国作家和裴多菲的格言诗,东方翻译,2010年第1期

  54. 韩少功的翻译和我们的昆德拉,东方翻译,2009年第2期

  55. 政治东欧与文学东欧:论东欧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内在关联,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4期转载

  56. 建构与流变:跨文化时空中的文学经典:兼及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与接受,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汇编,2010-10

  57. 把神韵化进形式,让形式表现神韵:徐志摩的文学翻译,东方翻译,2009年第1期(创刊号)

  58. 30年来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综述,重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59.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准备与可能,跨文化对话,2009第24期

  60. 所有的一切,都从写实开始:评陈占敏《金童话》,当代作家评论,2009第3期

  61. 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的纠缠:泰戈尔与中国,复旦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62. 试论跨文化的文学经典,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63. 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关于译介学的对话,渤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64.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贾植芳对比较文学的贡献,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2期

  65. 历史纷应多视角 背景广宜放眼量,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08年第6期

  66. 弱势民族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主体建立: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一个侧面,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3期。获“当代作家评论奖”(2007)

  67.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比较文学,文汇读书周报,2007-2-16第3版

  68. 20世纪下半期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0期转载

  69. 四分之一世纪的荣耀:马尔克斯在中国,译文,2007年第4期

  70. 还原具体历史情境,拓展社团研究空间,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第3期

  71.  The ideal of Esperanto and the translation of the literature of minor nationalities into Chinese,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Volume 1, Issue 2. 2007. PP 300-313

  72. 王安忆的世界文学视野及其文学观念,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3期

  73. 《圣天门口》的史诗品格及其伦理反思,文艺争鸣,2007年第3期

  74. 季进的才情与学术个性,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4期

  75. 《红日》论,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

  76. 开放的经典教育与新世纪文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77. 开在故乡的不知名花朵:泰戈尔与上海,文汇报,2006年5月25日

  78. 理论的生成语境、跨文化辐射和本土问题意识,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4期

  79. 从泰戈尔的两次访沪看其对中国新文学的意义,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11

  80. 关于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对话(与周宁合作)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2期

  81. 变奏与致意:在创造中延续和展开的文学经典,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1期

  82. 一份杂志和一个学科:《中国比较文学》杂志20年回顾,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3期

  83. 世界语与弱小民族文学的中译,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1期

  84. 论中外文化交往中的世界语运动,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85. 汉语资源的发掘与现代翻译文学,华侨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86. 文化的边界到底有多宽:跨语际研究的启示,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4期

  87. 米兰·昆德拉的中国之行,译文,2003 年第5期

  88. 时代文化压力与文体规范的变异:关于“潜在写作”文体特点的一种探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89. 对话:网络时代的批评与学术,与郜元宝合作,上海文学,2003年第1期

  90. 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2期

  91. 在中国意识的阐释中揭示世界性意义:读张新颖的新著兼论比较文学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3期

  92. 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综述,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4期

  93. 论翻译文学的双重主体,比较文化与比较文论,2002年第2辑

  94. 比亚斯莱的两副中国面孔,译文,2002年第5期。社会科学报,2002年9月16日转载

  95. 对话:网络的超文本、交互性与人性(与严锋合作),南方文坛,2002年第1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摘转

  96. 徐志摩日记的发现及其价值,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

  97. 文学媒体的转换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

  98. 与陈村对谈网络文学,作家,2002年第10期

  99. 反思历史,探索新路:陈思和教授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探索与思考,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1年第4期全文转载

  100. 新中国的穆旦,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2期

  101. 网络给文学带来什么,文汇报,2000-12-9。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

  102. 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与比较文学学术空间拓展,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4期

  103. 在边缘凝视:殷惠芬小说评论,上海五十年文学批评丛书·作家论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4. 徐志摩在接受西方文学中的错位现象辨析,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第3期

  105. 面对苦难的现身说法:论张炜三部长篇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5第5期

  106. 对抗现实的一种方式:大雪小说阅读札记, 当代小说, 1995年第11期

  107. 民间的意义及其限度:兼论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上海文化1995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1995年第8期全文转载

  108. 《集外编》里看巴金,书城,1995年第6期

  109. 50—70年代苏联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中国比较文学,1994年第2期

  110. 追忆与缅想的诱惑:评魏志远的小说,萌芽,1994年第1期

  111. 大众文艺:传统的与现代的 上海文论,1991年第2期

  112. 区域性文学研究的可能及其限度:谈丁尔纲《山东当代作家论》的得失 ,1989年

  113. 李平易小说漫评,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2期

  114. 长篇小说在中国的土壤  上海文论,1988年第4期

  115. 柳青现象的启示:重评《创业史》,上海文论,1988年第2期

  116. 文化的命运和人的命运:论王蒙《活动变人形》,上海文论,1987年第1期                                                    

  117. 宽容背后的激情:论王蒙创作的自我超越,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2期

  118. 两代人的追求:以王蒙和张承志为例,文学评论家,1986年第1期。


评价与影响:


一、评价

  1. 梁新军:中国-弱势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里程碑——《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以东欧文学为中心》述评,《跨文化对话》第39辑,2018年11月出版

  2. 赵小琪:第三只眼看现代中国民族文化的主体建构:评宋炳辉著《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以东欧文学为中心》,现代中文学刊,2018年第6期

  3. 姜智芹:中国主体意识建构的另一种外来资源:评宋炳辉新著《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以东欧文学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3期

  4. 赵焕婷:宋炳辉《徐志摩传》的比较文学视野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5. 王金黄:评宋炳辉《视界与方法: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世界文学评论,2014年第4期

  6. 蔡春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一种独特阐释——评宋炳辉的《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3期

  7. 文贵良:开拓中国主体性生长的新空间——评宋炳辉《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国》,文艺报2008年4月26日

  8. 陈思和:《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国》序,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5期

  9. 刘志荣:宋炳辉其人其文,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3期

  10. 叶  隽:叶隽;在“文化公域”与“精神构建”之间,;中华读书报;2006年

  11. 高文丹: 对传记文学写作的一点思考——兼评《新月下的夜莺——徐志摩传》,山西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2. 谢天振:敏于思考和勤于写作:宋炳辉印象,文学报,2000年2月24日

  13. 江曽培:以评析知识精英作世纪回眸,书摘,1996年第2期;收入《名家荐书》(季羡林等著),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清凉的书眼——<书摘><名家荐书>精粹》,乔福山编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14. 李润新:评《“柳青现象”的启示》,文艺理论与批评,1993年第1期

  15. 贾植芳:《新月下的夜莺:徐志摩传》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二、著作外译

专著《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合著)已先后输出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5个语种版权。波兰语版由波兰华沙大学汉学系主任Malgorzata Religa(李周)教授翻译,Wydawnictwo Akademickie DIALOG(波兰对话学术出版社)2020年出版;罗马尼亚语版,获“丝路书香工程”资助,由IDEEA EUROPEANA(欧洲思想出版社)2020年出版。塞尔维亚语版获2022年“丝路书香工程”资助,外译待出版中。中国-中东欧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驻波大使刘光源、驻罗大使姜瑜等以贺信等不同方式,对该书中文版及随后的多语版问世对沟通该书给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