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煜

发布者:刘欣欣发布时间:2022-01-12浏览次数:7335







名:

别:男

出生年月:19717月  

贯:江苏省无锡市




个人

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研究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科负责人,主要从事佛教文学、近代诗学的研究,并担任本院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课《中国古代文论》、博士生《海外汉学》、松江校区本科生公选课《佛教与中国文化》(校主干课程、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的教学。

20241-7月       加拿大UBC亚洲中心高级访问学者,合作导师陈金华教授。

20178-9月       浙大高研院驻访学者。

2015年全年        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合作导师罗柏松教授

20097-20124月  上海大学中文系近代文学方向博士后,合作导师张寅彭教授,研究课题《同光体代表诗人研究》,20124月出站。

20101月—8月     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联系导师包弼德教授。

20059月—20083月 南京大学哲学(宗教系“东方哲学与宗教”博士后,合作导师洪修平教授,研究课题《北宋文人与佛教》20084月出站

2001年—2004     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陈允吉教授,研究方向为佛教与中国文学,博士论文《王安石与佛教》。

1998年—2001     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张宏生教授,研究方向为清代诗学,硕士论文《陈衍诗学研究》。


发表论文

1《写实尽俗,别饶姿致——郑珍〈自沾益出宣威入东川〉诗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第5期。

2《宋诗选本与唐宋诗之争》,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3《多角度的综合研究——读曹虹教授的〈慧远评传〉》,载《古籍研究》2002年第4期。

4《论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中的情、理冲突》,载《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5《陈衍诗论及其学术品格》,载《文学评论丛刊》第6卷第1期(2003年)。(CSSCI

6《〈奥义〉与〈楞伽〉》,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7《出与入——论王安石与佛教》,载《古籍研究》2003年第3期。

8《佛教故事群中的女性——以〈经律异相〉之记载为中心》,载《新疆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CSSCI

9《闽派诗人陈石遗》,载《南都学坛》2004年第2期。

10《〈续比丘尼传〉初探》,载《法音》2005年第2期。(CSSCI

11《佛教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的晚近力作——读吴海勇〈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载《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2期。(CSSCI

12《漫游〈迷楼〉》,载《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3期。(CSSCI

13《王安石禅林交游考略》,载《戒幢佛学》第三卷2005年)

14《北宋士大夫与佛教》,载《普门学报》第30卷(2005年)。

15《苏辙与佛教》,载《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3期。(CSSCI

16、《〈水浒传〉与佛教》,载《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4期。(CSSCI

17、《秦观与佛教》,载《海潮音》2007年第1期。

18、《文化的多元与冲突——〈弘明集〉、〈广弘明集〉中的三教关系》,载《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CSSCI

19、《永明延寿佛学思想研究》,载《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4期。(CSSCI

20、《明清比丘尼与闺阁女性的生活、写作比较》,载《东方丛刊》2007年第4期。

21、《荆公诗法与佛禅思维》,载《中国诗学》第十二辑(2008年)。(CSSCI

22、《〈东坡易传〉与苏轼的诗文创作》,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五辑(2008年)。(CSSCI

23、《开权显实,透彻之论——评谢金良〈周易禅解研究〉》,载《上海佛教》2008年第2期。

24、《论韩愈〈鳄鱼文〉的文体及其渊源》,载《汕头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CSSCI

25、《“心”与“性”:两宋儒学的哲学建构》,载《朱子学刊》第十八辑(2009年)。

26、《宦路无机即是禅——王禹偁与佛教》,载《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4期。(CSSCI

27、《山谷诗法与佛禅》,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辑(2010年)。(CSSCI

28、《东坡诗法与佛禅》,载《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2期。(CSSCI

29、《陈衍〈宋诗精华录〉研究》,载《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8月版。

30、《王安石〈楞严经解〉十卷辑佚》,载《古典文献研究》第13辑(2010年)。(CSSCI

31、《论陈三立人品、诗品之高洁——以咏雪诗为例》,《中国学研究》第十四辑(2011)。

32、《沈曾植与佛教》,《上海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CSSCI

33、《〈叶维廉与中国诗学〉书评》,《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第2期。(CSSCI

34、《浙派与晚唐派——兼论沈曾植与樊增祥》,收于《泮池集——首届中国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11版。

35、《王安石三经新义论衡》,载《江南文化研究:首届江南文化论坛专辑》第6辑,学苑出版社201212月版。

36、《重九与夜起——郑孝胥诗歌初探》,《汉语言文学研究》2013年第4卷第1期。

37、《陈宝琛与张佩纶——兼论清流四诗人的文学交往》,《古籍研究》第59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CSSCI集刊)

38、《落花与残棋与儒释互济——陈宝琛与佛教》,《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六辑(2013)。

39、《论同光体闽派的源起》,《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六辑(2013

40、《陈三立诗歌中的新名词与新意境》,《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第4期(CSSCI)。

41、《理事圆融,因枝整叶——评胡迎建〈同光体诗派研究〉》,《江西诗词》2014年第1期。

42、《同光体与桐城诗派关系探论》,《苏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5年第7转载

43、《十王研究的二十年回顾》,太史文撰,张煜译,《古典文献研究》第十八辑上卷,201512月。(CSSCI集刊)

44、《〈长阿含经〉中的譬喻、故事及其他》,《暨南学报》2016年第12期。(CSSCI

45、《苏轼〈琴诗〉之再探讨》,《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46、《藏以致用,书贵通假——读王蕾〈清代藏书思想研究〉》,《古籍研究》总第65卷,凤凰出版社20176月。

47、《英语学术圈中国传统叙事诗与说唱文学的研究与翻译述略》,伊维德著,张煜译,《暨南学报》2017年第11期。(CSSCI

48、《〈摩诃僧祗律〉中的环保思想与文学故事》,《中国俗文化研究》第十四辑,201712月。

49、《胡先骕与同光体》,《原诗》第二辑,201712月。

50、《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与佛教、中国文学之关系》,《复旦学报》2018年第5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2019年第2转载

51、《“古代文学名著汇评丛刊”的又一成果——评周兴陆辑〈《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中国文学研究》第三十一辑,20189月。(CSSCI集刊)

52、《切对专题,乘兴随缘——从陈允吉先生〈唐音佛教辨思录〉(修订本)谈起》,《中国比较文学》2020年第1期。(CSSCI

53、《汉译〈杂阿含经〉之譬喻研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54、《佛教寺院制度的商业模式:获取生产性资产》,格里高利·叔本著,张煜译,何日生、陈金华主编《善经济:佛教经济学的历史背景与现代展望》,World Scholastic Publishers2020年。

55、《本生、地狱与志怪:从〈法苑珠林〉看佛教故事的经典化历程》,《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012月。(CSSCI集刊)

56、《敦煌残卷俄藏Дx00285校录》,《佛教文化研究》第九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10月。

57、《湖湘派与同光体之离合》,《岭南学报》(复刊第十六辑,202212月。

58、《盛世阴影:理学家谈狐鬼——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情理困境》,《古籍研究》总第76辑,202212月。CSSCI集刊)

59、《僧根果德(Mūlaphalguna)与尼众:旨在批评的传记》,格里高利·叔本著,张煜译,陈金华编《霞想海怀:葛然诺教授荣休纪念论文集 (圣传研究)》,World Scholastic Publishers2022年。

60、《风物之美与画图想像:王渔洋诗中的江南书写》,《东吴学术》2023年第5期。

61、《王士禛与宋诗书写》,《中国诗学》第37辑,20246月。


参加学术会议与讲座

2006615-18日,赴美国参加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召开的 “现代透镜观测中的传统中国女性“(“Traditional Chinese Women through a Modern Lens”)国际研讨会,并宣读了《性别的焦虑——明清比丘尼与闺阁女性的生活、写作比较》的学术论文。

2006817-20日,赴浙江杭州、金华两地,参加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与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古今文学演变会议,并递交了《陈衍〈宋诗精华录〉研究》的会议论文。

20061023-25日,赴贵阳参加中国骈文学会与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的“2006年骈文国际学术研讨会”,递交了论文《论韩愈〈鳄鱼文〉的文体及其渊源》。

2006112527日,赴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与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参加“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荆公诗法与佛禅》。

20071213日,赴云南大学参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五届年会,发表论文《〈东坡易传〉与苏轼的诗文创作》。

2007122227日,赴暨南大学参加第五届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慕白与和陶——兼论苏轼人生、诗文之取法》。

2008112730日,赴浙江师范大学参加第四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东坡诗法与佛禅》。

2009119日至11日,赴杭州参加由中国韵文学会与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第四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并递交了论文《宦路无机即是禅——王禹偁与佛教》。

20091121—23日,赴四川师范大学参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第十六届年会暨杨明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山谷诗法与佛禅》。

2010310日,于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举办华人社团讲座,由张凤女士主持,主讲题目《〈东坡易传〉与苏轼的诗文创作》。

20101028日至31日,赴赣南师范学院参加“中国近代文学第十五届年会暨江西近代文学研讨会”,递交了论文《论陈三立人品、诗品之高洁——以咏雪诗为例》,并主持小组讨论,代表分会场在大会作了总结汇报发言。

20101217日至19日,在复旦大学参加第五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并递交了论文《陈三立诗歌中的新名词与新意境》。

20101225日至27日,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从江南看中国:文学、历史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并递交了论文《欧阳修与佛教》。

2011722日至26,参加浙江师范大学首届“江南文化论坛”,递交论文《王安石〈三经新义〉论衡》。

201189日至11日,在复旦大学参加中国比较文学第10届年会,递交论文《沈曾植与佛教》。

201181215日,在吉林大学参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17届年会,宣读论文《沈曾植与佛教》。

20111022日,参加上海大学首届中国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学术研讨会,并递交论文《浙派与晚唐派——兼论沈曾植与樊增祥》。

20111228日,参加复旦大学第三届中国文论学术研讨会,递交论文《重九与夜起——郑孝胥诗歌初探》。

2012329日至42日,于湖南大学参加中国近代文学第十六届年会,并递交论文《陈宝琛与张佩纶——兼论清流四诗人的文学交往》。

201248日到410日,于香港浸会大学参加“宋元文学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并递交论文《梅尧臣与佛教》。

2012826日到829日,赴山西寿阳参加祁寯藻诗词研讨会,宣读论文《读祁寯藻〈䜱䜪亭集〉、〈䜱䜪亭后集〉》。

2012913日到15日,赴安徽大学参加“清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递交论文《落花与残棋——陈宝琛与佛教》。

20121026号,参加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年会,发表论文《略论同光体闽派的源起》。

201384日至6号,赴内蒙古师范大学参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年会第十八届年会,发表论文《林纾与严复》。

20131026日,于上海师范大学参加“第二届江南文化论坛:江南都市与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王伯沆先生其人其诗》。

201465日,于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小型学术研讨会,作《同光体的侧面》讲座。

2014626-28日,赴浙江师范大学参加《宋濂全集》首发式暨浙东文化学研究会,发表论文《沈曾植的遗民情结——以郑思肖与〈心史〉为中心》。

201488日至11日,赴恩施湖北民族学院参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九届年会,发表论文《同光体与湖湘派》。

2014111日,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参加上海古代文学学会2014年年会,发表论文《同光体与桐城诗派》。

2014118-9日,赴复旦大学参加“多元宗教背景下的中国文学”学术前沿工作坊,发表论文《陈三立与佛教》。

2014121日,赴天津师范大学,参加近代文学第十七届年会,发表论文《〈花随人圣庵摭忆〉初探》。

2015224日,于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作《同光体诗人研究》讲座。

 2015104-5日,赴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参加佛学及东亚宗教全球网络前景研讨会,发表论文Text and Image in the Context of South Asian BuddhismSome Preliminary Remarks

20151130日,于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作《同光体诗人研究》讲座。

201696日,赴湖北黄冈参加东坡黄州禅学研讨会,发表论文《苏轼〈琴诗〉再探讨》。

20161014日,赴汕头大学参加古代文论第二十届年会,并发表论文《胡先骕与同光体》。

20161028-30日,赴四川大学参加“东亚文献与文学中的佛教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长阿含〉中的譬喻、故事及其他》。

2016114-7日,赴浙江大学参加第四届佛教文献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摩诃僧祗律〉中的环保思想与文学故事》。

20161111-14日,赴深圳大学参加第二届世界印度学家大会,并发表论文《苏轼〈琴诗〉之印度渊源》。

20161118-19日,赴复旦大学参加第四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同光体与诗界革命》。

201744-6日,赴贵阳孔学堂参加2017中华诗教论坛,发表论文《胡先骕与同光体》。

2017825-26日,于浙江大学高研院组织“佛教与中国文学新探——观点与方法”工作坊,发表论文《〈摩诃婆罗多〉与佛教、中国文学关系初探》。

20171014-15日,于苏州大学参加“中国近代诗词研究高层论坛”,发表论文《陈衍〈近代诗钞〉中的古今文学通変意识》。

20171028-29日,于复旦大学参加“中华诗词古今演变研究”会议,发表论文《陈衍〈近代诗钞〉中的古今文学通変意识》。

201861-3日,赴中国矿业大学参加“雅俗之间——中国古代文学高端论坛”,发表论文《评周兴陆辑著〈《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

2018623日,参加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汉学研讨会,发表论文《释依法〈唐代佛教〉摘谬》。

20181118日,承办“中外美学的对话与回顾高层论坛”暨上海市美学学会2018年年会,并发表论文《〈摩诃婆罗多〉与佛教、中国文学关系初探》。

201975-7日,参加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项楚先生八十寿辰庆祝会”,发表论文《 本生、地狱与志怪——从〈法苑珠林〉看佛教故事的经典化历程》。

2019720日,于浦东干部学院参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浦东论坛”——“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2019”会议,发表论文《 本生、地狱与志怪——从〈法苑珠林〉看佛教故事的经典化历程》。

2021715-16日,于华东师大参加中国古代文论第22届年会,发表论文《讽寓抑或隐喻?——〈聊斋志异〉中的幽冥世界与两性书写》。

2021125-6日,线上参加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印度文学分会的同济大学年会,网络发言,论文《盛世阴影:理学家谈狐、鬼——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情、理困境》。

20221111日,线上参加上外与撒马尔罕外院合办的“丝绸之路上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学术研究会,发表论文《王渔洋与宋诗》。

20221118日,线上参加安徽师范大学举办的第十一届韵文学会年会,发表论文《王士禛与宋诗》。

20221117-18日,于上外举办“故事的旅行:中古叙事文学研讨会”,发表论文《理学家谈狐、鬼——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情、理困境》。

2023325-26号,赴广州暨南大学参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发表论文《王渔洋与宋诗》。

2023415-16号,赴苏州城市学院参加“中国特色文论体系研究”高端论坛,发表论文《王渔洋与宋诗学》。

2023421号,赴厦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作“诚毅讲坛”建院2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同光体诗人漫谈——以闽派为中心》。

20231117日,参加上海市古典文学年会,发表论文《讽寓抑或隐喻?——〈聊斋志异〉中的幽冥世界与两性书写》。

2024328日,在UBC亚洲中心作Jātaka, Purgatory, and Supernatural Stories (zhiguai)—On the Classicization of Buddhist Sto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yuan zhulin讲座。

 2024630日,在温哥华唐人街中华文化中心作《狐、鬼与跨界之爱:〈聊斋〉背后的故事》讲座。

2024817-18日,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参加“佛教与亚洲宗教:跨地域与跨文化的互鉴与共融”,发表论文《讽寓抑或隐喻?——〈聊斋志异〉中的幽冥世界与两性书写》。

2024109日,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作讲座《讽寓抑或隐喻?——〈聊斋志异〉中的幽冥世界与两性书写》。



著作与项目

20066月,获国家宗教学社科青年项目《北宋文人与佛教论稿》(06CZJ005)20112月结项,并于20124月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心性与诗禅:北宋文人与佛教论稿》,40万字。

20136月,获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同光体诗人研究》,已于20159月于中西书局出版,书名《同光体诗人研究》,32万字。

20177月,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项目名称《佛教本生故事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系列译丛《剑桥丛书》之《唐代佛教》的翻译,美国耶鲁大学佛学教授斯坦利·威斯坦因著,(Stanley Weinstein,Buddhism under the T' a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20108月出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佛学教授太史文《〈十王经〉与中国中世纪佛教冥界的形成》一书的翻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出版。

教育部委托项目《儒藏精华·韩愈集》校点(202)40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中华续藏经》之《心赋注》点校,约10万字。

《全清词·顺康卷补编》中史周沅《留与集》、张霨《香圃诗余》的整理点校,约5千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西北大学国家重大项目《中国佛教文学史》部分章节的写作,约10万字。

《〈千家诗〉译注》,张煜、王云译注,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约33万字。

中华学术外译重点项目,《中古时期社邑研究》(英译),项目号20WZSB029

《〈人间词话〉评注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19.3万字。

《诗与哲: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开拓》,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243月,27.6万字。

《王士禛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248月,15.3万字。


未来三年研究计划  

佛教本生故事研究,包括本生故事与印度史诗、与魏晋文学、唐代文学以及佛教经律论、壁画雕塑、欧洲文学的关系等。


参加学会与社会兼职

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中国古代文论学会上海市美学学会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印度文学分会理事,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翻译家协会会员《新加坡佛教研究学刊》编委


获奖情况

曾获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教学科研三等奖(2006)、海富通论文奖(2009)、海富通出版资助奖(2011)、学术专著二等奖(2013,翻译二等奖(2017,论文二等奖(2018)等。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

       邮政编码:200083

电子邮箱:326790184@qq.comwxzy9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