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文学大讲堂第十一讲:“尼采论古典学的教化”讲座纪要

发布者:刘欣欣发布时间:2023-04-03浏览次数:140

 

2023年3月30日下午,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和德语系共同举办“高峰学科建设·文学大讲堂”第十一期:“尼采论古典学的教化”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多功能厅成功举办。

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外国文学评论》主编梁展教授主讲。

 

德语系党委书记谢建文教授、德语系系主任兼上外研究生院院长陈壮鹰教授、文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和龙教授、德语系与其他院系的本硕博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谢建文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张和龙教授代表文学院和郑体武教授感谢梁教授前来传经送宝,并对“高峰学科建设·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做了简要介绍;陈壮鹰教授代表德语系对梁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尼采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被誉为“现代主义的先驱”,其哲学思想对后世哲学、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19世纪德国古典学的历史主义和科学主义倾向提出质疑和批判,试图超越德国古典语文学的人文主义目标,主张从古典文化中汲取塑造“新人”或者“超人”之营养,从而提出了自己有关教化(Bildung)的学说。    

本次讲座围绕尼采的古典教化学说,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1. 19-20世纪之交的德国古典学危机;2. 尼采的语文学、哲学理念与人文主义教化观念;3. 回归古典的教化。

 

 

19-20世纪之交的德国古典学危机

 

首先,梁教授梳理了德国语文学的发展历程:

1777年4月8日被公认为德国古典语文学诞生之日(德国古典语文学之父沃尔夫于该日在哥廷根注册为语言学学生)。1807年,在名为“古代科学百科全书”的讲座中,沃尔夫表示古典语文学就是所谓的经典的古代科学,经典意味着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体现的价值能够超越不同的历史时代,成为塑造人们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价值。在沃尔夫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所谓古典文学研究仅仅是对古希腊罗马文献的搜集、校勘和整理,这些零碎的知识之间缺乏体系。沃尔夫希望改善古典语文研究的混乱状况,尽可能把握古典语文学的最高目标,使之上升为有机的哲学历史。

然而,德国语文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的历史化过程,非但没能医治古典语文学研究的沉疴,还使得沃尔夫试图通过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确立起的那些能够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从而改变这一混乱状况的想法在德国历史主义的洪流中完全消散了。

历史化的古典语文学将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道德真理仅仅看作那个时代的产物,并不具备普遍的意义,因此引发了价值多元化和相对化的问题,从而体现为德国古典学的危机和德国知识界普遍的危机。

 

 

尼采的语文学、哲学理与人文主义教化观念

 

在简要回顾尼采的成长经历和学术生涯后,梁教授阐明了尼采在古典语文学方面的两大贡献:

一是将荷马视为一个美学判断“荷马问题”首先由沃尔夫于1795年提出,此后德国语文学界就《荷马史诗》作者真实性和创作时期展开了长达200年的争论。尼采概括了古典语言学的“荷马问题”之争,并按照不同文学史理念将当时的语文学界就“荷马问题”所持的立场划分为现实主义和艺术家派。在尼采看来,“荷马问题”的核心问题是人格问题,先有价值判断才有史实研究的立场。尼采相信《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是诗人,却不相信荷马就是这个诗人。荷马不是一个历史的流传,而是一个美学的判断,是人的审美需求或心理本能营造的产物。尼采借“荷马问题”展现了其对前苏格拉底时期,即古风时期的推崇。

二是提出了“竞赛”观念。尼采围绕荷马与赫西俄德两位诗人的竞赛阐释古希腊普遍意义上的竞赛文化。在尼采看来,前荷马时期的残酷性催生了温柔的神话世界,谋杀和罪责催生了古希腊的正义观念。古希腊人民发明了不同于我们当今世界的伦理观念:一方面将不睦和嫉妒看作是引起人们互相争斗和毁灭的恶,另一方面也将表现为荣誉心和嫉妒的不和看作是能够引发人们彼此之间展开竞赛的情绪。不和和嫉妒是希腊人独有的伦理学的起点和核心,也是其政治制度遵循的心理机制。竞赛文化作为最高力量源泉,是希腊人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也是促成其文化艺术繁盛的根本原因;然而嫉妒心的过度膨胀和竞争对手的失去则使艺术和国家走向灭亡。

 

 

回归古典的教化

 

《悲剧的诞生》一书为尼采招致了众多批评与攻击,其原因在于他的写作违反了主流德国语文学家所标榜的历史主义方法。尼采期望创造一种真正的未来语文学”,他认为下一代语文学家必须尽力获得一些永恒的结论,肩负起继承过去伟大之遗产的责任;必须学习进行广泛的判断,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些伟大的哲学课题当中。

尽管维拉莫维茨对尼采在古典语文学方法上的背叛大加鞭挞,继承维拉莫维茨衣钵的耶格尔却在某种意义上采取了尼采的古典学研究方法,成为继维拉莫维茨之后最负盛名的古典语文学家。耶格尔主张从古典研究中捡选永恒的、能够塑造人的道德教化观念,并希望以之为核心重建德意志精神性的民族。

从尼采到维拉莫维茨再到耶格尔,体现出一种德国古典语文学的循环尼采反对古典语文学的历史主义方法,渴望从哲学方面发现古典有益于人们生存的部分;而耶格尔进一步主张运用历史主义方法为研究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铺平道路,其在古典文化中发现的英雄品格、尚武精神和道德勇气,与尼采崇尚生命力量和权力意志的做法并无二致。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语文学又在耶格尔的引导下回归了尼采所倡导的方向。

 

 

 

 

在讲座交流环节,谢建文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总结,并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张和龙教授提出“19世纪尼采关于语文学和古典学的学术研究对德国文学学科的形成有何影响?”和“尼采对荷马的质疑与国内学者对古希腊的质疑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两个问题;德语系和西方语系同学提出“尼采对于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看法?”、“耶格尔与尼采在教化方式上是否存在区别?”、“尼采恣意狂放的风格是他引起人们关注的一种策略,抑或是他本性如此?”等问题。就上述问题,梁教授旁征博引,给出了精彩解答,令在座师生深受启发,受益良多。

最后,谢建文教授在张和龙教授的提议下朗诵了自己的一篇与尼采相关的诗作。

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