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上海外国语大学高峰学科建设文学大讲堂第八场讲座

发布者:刘欣欣发布时间:2022-12-21浏览次数:315

20221221日上午10点至12点,由我院承办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高峰学科建设文学大讲堂系列讲座第八讲“流通与价值判断——重新定义‘世界文学’”于线上举行,主讲人为著名学者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张隆溪先生,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张和龙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教授担任评议人。

讲座开始时,由主持人张和龙教授对高峰学科建设文学大讲堂系列讲座进行简介,并隆重介绍本次主讲人、国际国内比较文学方向著名学者张隆溪先生及其学术成果,之后进入主讲环节。张隆溪先生从19世纪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讲起,指出其提出的概念过于模糊和宽泛,使之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在其后近一个世纪的学术实践中,学界认为有必要对于这一概念进行重新定义,使之具有可操作性。20世纪,美国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大卫·丹姆若什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把文学作品超出其原来的文化范畴在世界上流通作为一个文学作品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标准,使得“世界文学”的范畴有章可循,产生极大的影响。但其问题在于,流通是基于市场策略和销售数额的一个社会学概念,不是基于文学批评的概念,而且完全忽略了审美价值和价值判断。因而,张隆溪先生认为,我们所研究的“世界文学”,仍然需要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和价值判断,并要重新重视文学经典和文学批评等基本而重要的问题,方能有可能探索出更为有效且符合学理的“世界文学”的范畴与边界。

主讲单元结束后,评议人查明建教授对张隆溪先生所讲的内容进行了评议,并结合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回应,查教授亦认为文学应是审美的,否则只是社会或历史文献,因而必须要在重新定义“世界文学”的过程中强调文学的审美属性与价值判断属性。

随后,主持人张和龙教授宣布进入交流环节,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谢建文教授及其他与会师生分别就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背景、经典文本的历史属性、文学经典边界的游移、译介与学术活动对于经典化的作用、中国文学外译、流通与接受等一系列论题向张隆溪先生提问,张隆溪先生对其一一回应。最后,讲座在热烈的学术研讨氛围中落下帷幕。

本次讲座受到了国内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师生的广泛关注,产生了积极良好的学术与社会反响。(文学研究院 张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