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云端纵论“世界文学中的民间文学传统”

发布者:刘欣欣发布时间:2022-06-20浏览次数:472

    2022611-12日,“世界文学中的民间文学传统国际研讨会”于线上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和《中国比较文学》编辑部联合主办。

图片

本次研讨会聚焦世界文学中的民间文学传统,共设6场主旨发言、14场分论坛研讨。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剑桥大学等60余所高校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纷呈的报告,涉及戏曲与民谣、神话与传说、语言与译介、文学与图像、中外文化交往等不同主题,在世界文学视域下围绕各国民间文学展开了一场跨学科、跨文化、跨语言的学术交流与对话。会议直播共吸引线上3000余人次的点击与观看。

图片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民间文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大有可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民间文学是各国文化的宝贵财产,也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间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深入辩证思考可以为促进世界文明交融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铸就贡献力量。上外将坚持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高水平研究队伍,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高度上推进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

图片

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强音,民间文学不可或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强调,中国56个民族丰饶的民间文学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民间文学研究将担负起新的时代责任。而新文科背景下的研究亟需打破狭隘的学科壁垒, 应整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民间文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资源,注重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共同推进民间文学研究的国际化,体现中国学者的世界担当。

图片  

  随着全球化速度持续加快,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走深走实,深入全面的民间文学研究愈发重要。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林丰民特别提到,在当前科技发达、交通发达、通讯发达的情况下,世界已成为一个互联互通,命运共同的地球村。民间文学的研究需要融入数字人文技术从而在文明互鉴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图片

中华文化走出去,民间文学的角色尤为重要。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世界俄语学会副主席、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郑体武认为,民间文学不仅是面向本民族的书写,也是面向世界的书写,对文学创作发挥的影响不可替代。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主编宋炳辉表示,中外民间文学不仅作为题材,更是作为方法,是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创新性的源头活水,也是中国文学的世界性至关重要的一个面向和途径。

 

图片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院长程彤提出,在当下深入探究世界文学中的民间文学这一宏大主题意义非凡,充分展现了该领域广阔的前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王有勇强调,世界文学中的民间文学研究应始终坚持中国站位,加快建构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

图片

   在主旨发言环节上半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中国鲁迅研究会前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王锡荣,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林丰民分别就文化文本重建与民间文学的激活作用”“鲁迅与民间文学阿拉伯民间文学的开放性为题作报告。

   在主旨发言环节下半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欧阳文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朱振武教授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主编宋炳辉教授分别就全球化语境中的《一千零一夜》”“非洲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非洲性和流散性阿来与藏族神话传统为题作报告。

图片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前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蔡伟良教授在闭幕式的学术总结中表示,本次会议的发言呈现出世界性、民族性和跨学科性的三个重要趋势,将开阔的国际视野与立足文化自信、挖掘民族文化根源有机结合,并进一步积极探索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突破,显示出独到的价值。

图片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自建校以来,始终保持着领先的学科优势和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评A+,并列全国第一,是上海市高峰学科和国家双一流学科。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始建于1990年,学术队伍阵容强,并拥有全国唯一比较文学专业核心期刊《中国比较文学》,在比较文学理论、译介学、中外文学关系等领域成果丰硕,在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近五年来,又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建设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此次上海外国语大学有7个院系14个语种20多名师生参与会议各环节研讨,是贯彻发扬多语种、国际化特色,切实推进我校跨通融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在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学科互鉴互融中构建比较文学新的学术共同体。

来源 |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东方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