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澳洲国立大学英语文学论坛顺利举办

发布者:刘欣欣发布时间:2021-12-08浏览次数:749

1129日,第二届英语文学线上国际论坛上成功举办。第一届论坛由上外与英国伦敦大学合作举办。本次论坛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英文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和上外英语学院主办,上外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和上外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承办。本次论坛的主题为“跨越边界的文本与语境”。论坛分为四场,来自上外与澳洲国大的8位学者分别作主旨发言。

 

 

论坛开始,上外英美文学中心名誉主任、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会长李维屏教授与澳国大英文系主任、早期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Rosalind Smith教授致辞。

 

 

论坛第一场由澳国大Katherine Bode教授和上外虞建华教授作主旨发言。Bode教授借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创建的Trove数据库对19世纪澳大利亚报纸的大规模数字化过程,探讨了重构文学史的新方式。Bode教授介绍,在19世纪的澳大利亚,报纸是发表小说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公众阅读小说的重要媒介。Bode通过不同的检索方式(作家、作品、报纸、连载信息等等)对数字化的历史文献进行梳理,勾勒出19世纪澳大利亚小说创作的诸多重要特征,其中对原住民的关注和原住民角色的刻画是本土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Bode教授认为,借助数字科技对19世纪文学场景的重构,帮助我们纠正澳大利亚文学史书写的欧洲中心主义预设。21世纪的数字科技在文学领域的应用,使“参与式”的文学史(participatory literary history)书写成为可能,不仅仅能有效扩展文学经典的范畴,而且能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学史的重写。

虞建华教授的发言清晰阐述了《美国文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的编写原则,深入探讨了创新的文学史该如何书写的问题。虞老师指出,此前主编的《美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复旦,2005)是为国内本科生和研究生而写,而2011年外教社引进的《美国文学百科辞典》和《牛津美国文学百科全书》则是以专业研究人士为读者目标。相比之下,《美国文学大辞典》的编写考虑到改革开放40多年世界文学引进的大背景,所面向的是一大批更加成熟的读者受众。《大辞典》有意识地研究了美国语境中主流的文学史批评范式,尤其侧重中国文化语境中对某些美国作家作的不同评价,如Howard Fast, Jack London, Pearl Buck等。

 

在第二场主旨发言中,来自上外的顾悦教授基于自己教授非虚构创意写作课程的经验,将老师与学生之间因学生写作建立起来的关系比喻成为一种课堂语境中的“叙事疗法”(narrative therapy)。学生在课堂包容的环境中进行的写作成为一种生命叙事,它表现为学生的两个自我之间产生的对话,帮助学生与过去和解并从压抑性的叙事中解脱。

来自上外的程心副教授则对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说《阿斯彭文稿》作出深入的文本细读。过往的批评文献多以德里达的“档案热”概念将文本中的文稿视作档案,并以此聚焦于个体人物的心理状况。程心老师则将文稿视作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文化遗产,认为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对文稿的追逐,不仅指向文本之外的维多利亚时期,而且也是关于文化和文学遗产的集体记忆。

第三场主旨发言中,澳国大的Lucy Neave博士以“亚历克西斯·莱特小说《天鹅之歌》中的危机与形式”为题,揭示这位澳大利亚原住民作家的小说如何借讽刺“危机”观念来批评西方叙事形式和西方情感结构。Neave博士则将小说中的“危机”视作西方殖民主义存在和认知方式的转喻。她认为小说再现了原住民的“生存抵抗”(survivance),并以激进的情感结构拒斥西方观念对何为叙事和历史、何为时间和个体的话语垄断。

澳国大的Monique Rooney博士则以新西兰裔澳大利亚作家Ruth Park及其小说Sword and Crowns and Rings (1977)为例,探讨小说如何借用人物的生理残疾探索政治自治的可能性。男主人公因残疾招致的歧视帮助他识别出财产所有权与(劳动)商品化如何剥夺工人权利并造成社会不公,继而认同并效仿左翼政治领袖团结工人阶级的诉求。

 

第四场发言人是两位青年学者。第一位是来自上外的博士后和讲师程颖洁。她援引现代主义研究领域去欧洲中心主义的范式转向,以此为澳新现代主义(又或大洋洲现代主义)正名。她以三位大洋洲现代主义作家与艺术家为例——包括新西兰小说家曼斯菲尔德的多文化、多场景的叙事风格,澳大利亚诗人埃塞尔·安德森(Ethel Anderson)的第四维度创作视角,以及新西兰艺术家伦恩·黎(Len Lye)创作的运动的金属装置——说明澳新现代主义通过多种艺术媒介表达了独特的美学观念。

澳国立英文系博士生李想阐述了其博士论文的选题和方法论依据。澳大利亚小说家亨利·劳森(Henry Lawson)发表于1892年的短篇故事《放牧人的妻子》(The Drover’s Wife)在上世纪7090年代被众多作家重新书写。这一时期正值澳大利亚文学开始背离现实主义创作,同时女性写作和女性主义批评兴起。李想正是将此阶段对劳森经典文本的众多重写置放在这一时期的性别政治当中,以此分析颠覆经典或确认经典的不同文本之间存在的内在张力与矛盾。

 

 

本次论坛第一场、第二场由澳国大Rosalind Smith教授、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会会长Julieanne Lamond博士主持。论坛第三场、第四场分别由上外张和龙教授/王腊宝教授、王欣教授/王光林教授主持。在每场论坛的20分钟问答中,中澳双方学者与在线参会者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涉及美国文学史书写对华裔作家及其作品的重估,数字人文在澳洲语境的发展及意义,生命书写中的自我与主体性建构,澳洲原住民的文学形象及其主体性可能的实现方式,以及文学研究在民族语境和世界语境中的价值取向与功用等。本次论坛对促进中澳学者的学术互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上外与澳洲国大以及中澳学者之间的未来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文学研究院乔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