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学术背景下的近现代文学史书写”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刘欣欣发布时间:2021-12-01浏览次数:1477

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社主办的“中西学术背景下的近现代文学史书写学术研讨会”于20211120日至21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办,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文学研究院史伟教授主持,文学研究院院长郑体武教授、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宋炳辉教授出席大会并致辞,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文学研究院的情况,指出中西学术交汇背景下“重写文学史”这一议题具有非凡的意义,对本次会议的主题表示了肯定和支持。

会议主题演讲单元分为两场进行。第一场由文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和龙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陈广宏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早期文法、修辞学的文学学术担当”,从词章学成为中国文学形成之初谈起,指出修辞学与纯文学在19世纪末分道扬镳,而我们自身的纯文学传统则在五四时期与受西方影响构建的“纯文学”间发生碰撞。该报告引起会场热烈反响。复旦大学段怀清教授则以“早期《申报》文艺与晚清文学的新开展”为题进行发言,从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与晚清《申报》文艺评价的多重视域入手,指出1870年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文学发展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媒介。上海外国语大学史伟教授作了题为《语义研究的谱系——从朱自清、傅斯年的学术交会谈起》的主题演讲,比较了傅斯年与朱自清所接受的语义学影响,探讨了语义比较与文明平等对话间的深层关联。

第二场主题发言由上海大学王培军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张业松教授以“打通《野草》研究的内外篇”为题,指出对孕育《野草》的知识社会学语境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探索,正是日益体现在《野草》研究中的新动向,也是全面打通《野草》研究的内外篇的希望所在。来自武汉大学的余来明教授则从英文通识教育模式、学生的文学创作与话剧表演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上海圣约翰大学的西方文学教育与现代中国新文学的关系。最后,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刘云副教授讨论了19世纪60-70年代方言圣经译本在翻译策略、底本选择、受众定位等方面发生的诸多变化,指出方言文体的雅驯化、标准化随之成为该时期广受关注的命题。

会议发言分为四组,在英伦厅和凯旋厅平行进行。20日下午分组发言第一组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副院长陆怡玮副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吕慧君副教授评议,上外东方语学院史月副教授介绍了阿拉伯民间文学的不同样式,指出它是阿拉伯文学中极富价值的遗产。章雨桐副教授则探讨了印地语文学史的编写历程。上外文学研究院张若一助理研究员以《史记》与《塔纳赫》为中心,比较研究了中犹历史文学经典中的英雄形象。此外,上外德语系李晨老师、东方语学院马骏老师和复旦大学胡楠老师也就各自的研究课题做出报告,展示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同时进行的第二组分组发言由华东师范大学张春田副教授主持、成玮副教授评议,南通大学边明江副教授围绕“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小说中‘演说’的起源”为题作了精彩的发言。上海社会科学院狄霞晨助理研究员则以刘师培的文学理论为中心,论述了中外文论接榫中的文笔论与纯文学。湖州师范学院李默老师以“乡下人进城”视角为核心再度审视了晚清海派狭邪小说的城市叙事。之后,绍兴文理学院梁苍泱老师、上外语言研究院武春野老师、湖州师范学院张为刚老师也相继发言,就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文学各方面的变化进行了精彩的学术交流,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21日上午第三组发言由上外文研院刘云副教授主持评议,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的博士后与博士研究生围绕傅斯年、路翎、陈景新等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宣读论文并做了热切的讨论。

第四组发言由上外史伟教授主持,张煜教授评议,上海大学的王培军教授从近代诗学文献的考证出发,提出晚近诗人的“由唐转宋”是较为普通的现象。浙江师范大学的慈波教授围绕“《欧苏手简》在日本的汉学转向”作详细报告。复旦大学出版社王汝娟老师则详细论述了从“宋朝文法”到“大元法度”的转变之下蒲室疏的异域传播与受容。

闭幕式由刘云副教授主持,史伟教授作总结发言。史伟教授总结了本次会议提交的三十余篇论文情况,并展望了近现代文学史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刘云副教授对与会代表再次表示感谢,大会圆满落幕。(王琪)

 

 

 

 

IMG_7550

4M3A5280

4M3A5289

4M3A5312

4M3A5274

4M3A5359

4M3A5368

4M3A5299